他们

站着 是勇士

倒下 是高山

在革命战争的烽火中

在人民胜利的大潮里

在决战决胜的战场上

千千万万的他们

从一个人 到一群人

从一束光 到一团火

聚沙成塔 巍然耸立

成为我们记忆中

最闪亮的坐标


岁月无声 丰碑为证

我们从未忘记那些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的身影

从不缺乏那股

为理想奋斗 甘献此身的浩气

人民迸发出来的战争伟力

从来都是战胜任何敌人的最雄浑的力量



3月28日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围廊烈士英名录

补刻了11位烈士英名

他们分别是:

王光成、王同俭、石恩普、刘树平、孙广怀、朱圣香、陈继学、杜玉珠、张秀成、耿森柏、黄瑞家。

自2001年以来,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 的英名录补刻工作进入常规化、系统化,固定在每年的清明节及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来临之前。

近年来,在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开展的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抢救性采访工程和红色文化资源调查中,不断有新发现。迄今为止,由烈士后代提供相关证件材料,经过各方核实确认后重 新“归队”的英烈 已达三百多人, 截至目前,共记录 31338名 淮海战役牺牲烈士。


他们为拯救民族危亡捐躯

用鲜血染红旗帜

用生命照亮来路

山河破碎时

他们临危不惧

发出振聋发聩的怒喊

“倾家荡产,支援前线!”

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

推着运粮小车跑遍了整个淮海战场

在一米多长的小竹竿上刻下了

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

成为“人民的胜利”最生动真实的写照


身为爆破组组长的张树才

在敌军的猛烈进攻下誓死坚守

以血肉之躯 开辟胜利道路

“不炸掉地堡决不回来”

一声巨响 张树才扑向地堡

化作一片血色的云

烽烟之下铁流浩荡 壮烈殉国


排长孔金胜腹部受伤

把肠子推入腹中

左手捂着伤口 右手紧握铁锹

怒吼“不惜一切,把大王庄给我夺回来”

血染黄沙 寸土不让

鏖战淮海气吞万里如虎

为战斗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打响了中国革命史上一场气壮山河的战役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

农民工543万人

筹集粮食9.6亿斤

出动大小车88.1万辆

担架20.6万副 挑子30.5万副

船只8000余只 牲畜76.7万头

转送伤员12万人

参军参战青年10余万人

2014年7月

淮海战役纪念馆启动了

“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历史抢救采访工程”

记录下了那段战火岁月背后的故事

“我负伤以后,他们要抬我下去,我说除非抬着我的尸体下去。”

“伤员把生命交给我了,宁愿我死,也不能让他死。”

“民工抬着我,追兵来了,我让民工把我放下,民工说,要死就死在一块。”

还有太多没来得及流传的故事

还有太多未能被记载的姓名

每一滴鲜血都不会白流

每一种牺牲都值得铭记


据不完全统计

3.1万多名英雄烈士矢志不渝 血染淮海

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赴国捐躯

书写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史诗

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在每一个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刻

总有英雄挺身而出 以生命赴使命

这正是英烈精神在祖国大地上绵延赓续

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


淮塔设计塔模照片(徐州市档案馆馆藏)

1965年11月6日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正式建成

这座矗立在徐州大地心脏的巍峨碑上

刻着闪着金光的碑文

“英雄们的伟大业绩与日月争辉!”

“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

山河为碑历史作证

庄严肃穆的凤凰山东麓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

那些前赴后继的身影

那些坚定无畏的壮举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永远铭记

徐州广电记者 | 董师吟 马得程 贾赛赛 甄淼

编辑 | 黄雨桐

一审 | 刘楠 姚亮

二审 | 朱宸昕

三审 | 张清 孙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