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打算重启“中国行动计划”,试图再次将中国科学家纳入打击范围?不过,这次他的行动似乎慢了一拍,大批科学家早已安全返回祖国。

最近,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联合国土安全部,突然对华裔教授王晓峰及其妻子马念丽的住宅进行了突击搜查。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调查。王晓峰的身份极为特殊——他是印第安纳大学计算机安全领域的顶尖学者,专注于电气电子工程、云计算和数据隐私等研究方向。而这些领域,恰恰是美国试图对中国实施制裁的核心地带。因此,不少人立刻联想到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掀起的“中国行动计划”。那段日子让美国的华裔科学界人人自危,仿佛又要重演。



王晓峰被辞退

2018年,特朗普政府推出了“中国行动计划”,由当时的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亲自宣布启动。官方宣称的目标是通过司法手段打击所谓的“中国间谍”,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免遭窃取。但实际上,这项计划却变成了一场针对华裔科学家的大规模“猎捕行动”。当时,白宫下达了明确指令,要求美国94个地区司法部门每年至少发起一到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

这种强制性的任务分配导致情报机构和特工们为了完成目标,甚至不惜捏造证据,把一些根本不存在的“间谍案”强加在无辜者身上。那段时间,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们如履薄冰,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盯上的会不会是自己。



该计划执行了三年多,直到2022年2月,拜登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才宣布终止。虽然计划已经结束,但阴影并未散去。华裔学者们依然心有余悸,许多人不敢再申请联邦资助,甚至连正常的国际合作也避之不及。

如今,随着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一股“反华之风”似乎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王晓峰事件只是一个开端,外界普遍猜测,这可能是“中国行动计划2.0”的序曲。毕竟,在竞选期间,他就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上任后迅速收紧对华政策也在预料之中。重启“中国行动计划”或推出类似的新计划,对他而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然而,这次特朗普恐怕难以得逞,因为他面对的局面已与六七年前大不相同。就在他谋划新动作的同时,美国的科研人才正在加速流失,而中国则成为许多顶尖学者的新归宿。根据美国《自然》杂志最近的一项民调显示:在超过1600名受访科研人员中,超过75%表示正在考虑离开美国。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行动计划”留下的创伤实在太深。那些年,华裔学者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调查,甚至被贴上“间谍”的标签。即便最终证明清白,损失的时间、金钱以及名誉也无人补偿。不少华裔专家坦言,自那之后,每次填写实验表格都要反复检查五六遍,生怕哪句话被曲解。这种压力谁能承受得了?



此外,还有一个现实问题——科研经费。美国科研界早就抱怨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预算增长速度跟不上通货膨胀,年轻科学家获取项目资金变得越来越困难。

更严重的是,特朗普的政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很可能还会推出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新措施,例如高关税、出口管制,甚至是更加严格的科技封锁。这些政策叠加起来,只会让美国科研界雪上加霜。如果一个科学家在美国从事芯片研究,却因为出口限制无法获得关键设备,或者因为签证问题招不到学生,这样的项目又该如何继续下去?



与此同时,中国正加速崛起。过去几年,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堪称惊人。国家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日益先进,科研经费充足,学术氛围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中国对海外人才表现出真诚欢迎的态度。

特朗普或许还想故伎重施,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手策划的“猎捕行动”,最终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美国的未来。科研人才不是机器,他们需要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而这些正是现在的美国无法提供的。当年,美国凭借二战后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奠定了其科技霸主的地位。然而如今,它却用猜疑和排外将这些人才推离。

尽管美国仍拥有顶尖的大学和雄厚的科研基础,但事实是,一旦人才流失的速度加快,崩盘只是时间问题。科研并非仅靠硬件就能支撑,核心在于人。一个留不住人才的国家,又如何能保持科技领先地位?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FBI突袭搜查知名华裔教授住宅,又一轮“中国行动计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