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提到清明节,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扫墓祭祖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秦代,隋唐时期正式定型为清明节的核心内容。



还会联想到古代诗词: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的确,就像杜牧的清明所说,清明时节总是细雨纷纷,雨水打落在青石板路上,泛着水光,空气中混着潮湿的泥土味儿和淡淡的花香,这就是清明特有的味道。



这既是一个怀念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撑着伞,脚步匆匆,去为故去的亲人扫墓,慎终追远,是我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清明节,这份思念就格外强烈。

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除了缅怀,我们还要珍惜当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那么,在这个特殊的节日, 我们该注意哪三个禁忌呢?



清明来历

在了解清明三个禁忌之前,我们先要知道,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初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密切相关。



据记载,周代已有祭祖扫墓的习俗,民间效仿后逐渐演变为固定风俗,而清明则也因为和多个日子重合,最终融合为清明节。

要知道,清明节可不只是叫清明,在它的身上还有很多别称,诸如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比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与春耕时节重合,具有指导农事的意义,再比如寒食节的起源与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的故事相关。

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股奉君,后拒受封赏,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而放火烧山,导致介子推被焚而死。



为纪念他,晋文公下令在其忌日禁火冷食,形成寒食节,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两者逐渐融合。

战国时期,民间墓祭风气盛行,秦汉时期进一步普及,扫墓成为重要礼俗,而到了唐朝时期,逐渐将寒食节扫墓的习俗纳入官方礼制,并规定清明与寒食节合并放假。



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与清明的扫墓、踏青活动结合,并吸收了上巳节(三月三)的郊游传统,形成了兼具哀思与春游的节日特色。

从这也能看出,清明节也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祭祖的节日,尤其是我们现在就能体会到,在这天,人们趁着节假日踏青、放风筝、进行短途旅行等等。



不过,清明时节,除了缅怀,也要注意健康,清明时节正值冷暖空气交汇,天气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

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体免疫系统易受干扰,再加上正是春暖花开时节,花粉、柳絮等大量飘散,尤其是对于过敏体质人群而言极不友好。



不过,这些都不是根本所在,最重要的三点则是——“躲蛇虫,不碰潮湿物品,不吃过多青团”。

躲蛇虫

清明节正值春季气温回升,蛇类结束冬眠开始频繁活动,蛇对温湿度敏感,喜阴凉潮湿环境,尤其在雨前雨后活动更频繁。



不管是扫墓还是踏青的时候,人们经常会进入山林、草丛等地,这些地方也是蛇虫喜欢的栖息地。

一定要穿长袖长裤、高帮鞋,避免裸露皮肤,选择浅色光滑面料衣物,小心一些虫类爬到衣服上。



不碰潮湿物品

清明时节多雨潮湿,中医认为“湿邪”易趁人体正气不足时入侵,导致阳气受阻,引发多种症状,尤其本身湿气重或患有类风湿、关节炎人群,潮湿环境会加重病情。



包括老年人也需慎防滑倒骨折,中医建议避免直接接触潮湿地面或穿未干衣物,淋雨后及时更换衣物。

不吃过多青团

青团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其质地黏腻紧密,冷却后更加难以消化,过量食用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当然,除了糯米外,青团还以甜馅、咸馅为主,而过多食用,甜馅含大量糖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尽量不吃,咸馅则高脂肪、高胆固醇,高血脂人群尽量不吃。

结语

趁着这个清明假期,我们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现在的清明节,除了传统的扫墓踏青,也有了更多纪念方式,比如网上祭奠,参加公益活动,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和分享与故人相关的点滴等等。

不管怎么过清明,核心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生命是生生不息的,要传承先人的精神,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春天,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缅怀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愿每一个清明节,都能成为我们反思人生、感悟生命的重要时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