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浩志
广州新房供应减少,房价或结构性上涨
近日,广州市公布了2025年住房发展年度计划,在商品房方面,今年计划批准预售商品房约5.4万套,中心5区,外围4区和增城从化2区占比分别为36%、48%、16%。保障房方面,今年计划筹建公租房0.85万套,供应公租房0.34万套,保障公租房轮候家庭的平均轮候时间不超过3年;计划筹建保租房10万套,计划筹建配售型保障房0.15万套,供应配售型保障性住房0.285万套。
这里有两点值得留意:
1、按广州这两年新房网签量看,2024年成交7.3万套,2023年网签8.8万套。如果2025年只供应5.4万套左右,则2025年广州楼市消化将大于新增供应,缺口达2~3万套。这将加速全市的去库存,为稳定房价形成有力的支持。之所以新增供应大幅减少,和去年广州卖地大幅减少有直接关系。而对房价而言,如果全市库存加速降低,则一些热点板块可能先于大势,进入供不应求状态了。结合新年后广州部分楼市试探性涨价的事实。我预计,今年广州房价大概率会出现结构性上涨行情。重点关注海珠,荔湾。其次是天河及番禺部分热点板块。
2、今年建设和供应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数量都不多,这也意味着,今明两年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仍是稀缺产品。不单这两年,我估计未来若干年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都不可能大规模供应,因为这直接和地方财力相关,经济和楼市不复苏,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是很难缓解的。大规模向市场投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也就不可能了。所以也就减少了对商品房市场,尤其是初次置业类型市场的冲击。
从个税数据看中国收入与社会结构
近日,《中国税务报》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署名文章《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宜进一步提高》的文章。里面列举了很多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原文。你认可不认可是一回事,但可以学习一下他的观点,还是有理有据的。但另外请注意问题提到的一点:“目前我国无需缴纳个税的人员占比超过七成,在剩余不到三成的实际缴税人员中,60%以上仅适用3%的最低档税率,缴税金额较少。综合所得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的人员,在扣除基本减除费用和其他扣除后,基本无需缴纳个税或仅需缴纳少量税款。我国个税纳税申报人员中,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占申报人数的1%,但这部分人申报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的五成以上,申报收入位居全国前10%的个人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的九成以上。”
上面的内容似乎也回答了什么收入水平在中国属于中产,你的收入又在全民中处于什么位置?
我的理解是:
1、年收入12万或以上的,你的收入已经高于全国70%的人口。12万以上,可以算中产了。至少在收入层面算是的。
2、年收入100万以上,高于全国99%的人口。这群人缴纳了个税总额的50%,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基建,养老,国防,他们都出了大力气,所以大家没有理由仇富,只要多交税,都应该赞扬。
3、年收入13~99万之间的,处于全国71%~98%之间。这个阶层收入跨度很大,但排名上升很慢,说明中国社会结构,绝对不是逐渐收窄的三角形,更不是橄榄型的,而是“倒丁字型”的。就是基座非常巨大,然后垂直往上发展,其中间阶层,顶层人数都很少。
如果单纯从纳税额度的结构看,中国大部分劳动者仍属于中低收入群体,距离稳定的“橄榄型”社会还有很长的路子要走,而你在这个“倒丁字”社会中,又处在哪个位置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