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公布一起重大间谍案件,依法拘捕三名涉嫌在我国境内从事间谍活动的菲律宾籍人员。这起案件不仅揭露了菲律宾在华构建的情报网络,更折射出当前中菲关系的复杂态势与地缘政治博弈的暗流涌动。
案件的核心人物是大卫·斯皮内斯(David Servañez),这名长期在华工作生活的菲律宾籍人员,被菲律宾军事情报机关制内间谍里奇·赫雷拉(Richie Herrera)以金钱收买和间谍培训方式发展为特工。据大卫交代,他每月从菲方领取固定薪资,并根据情报质量获得额外奖金。在赫雷拉指挥下,大卫多次抵近中国军事设施偷拍涉密影像,并通过加密通讯工具传递情报。更令人警惕的是,菲方情报机关还通过大卫物色其他在华菲籍人员,试图扩大情报网络。国家安全机关通过技术侦查锁定其行踪后,在其实施窃密时人赃并获,并顺藤摸瓜抓获同案犯阿尔伯特·恩丹西亚(Albert Endencia)和娜塔莉·普利萨多(Nathalie Plizardo)。三人均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其中娜塔莉更坦言"为所作所为感到后悔"。
菲律宾对华开展间谍活动的动机值得深究。从表面看,以菲律宾的军事实力,单独关注中国军事部署显得不合常理。但结合美菲同盟近期动态,这一行为背后的逻辑逐渐清晰——2025年3月美国防长访菲期间,双方签署协议强化军事协作,包括在菲部署反舰导弹系统。分析认为,菲方很可能将窃取的中国军事情报作为"战略投名状"换取美方支持。这种"代理人情报战"模式中,菲籍人员的身份比美国人更具隐蔽性,能有效降低行动风险。
案件公布的时机同样耐人寻味。就在4月1日,中国驻菲使馆刚发布安全警示,指出近期菲律宾执法部门频繁无端盘查在菲中国公民和企业。中方此时高调披露菲间谍案,既是对菲方"贼喊捉贼"行为的有力回击,也通过确凿证据揭露其"对华强硬"表象下的双标操作——自身骚扰中国公民却无实质证据,反在华构建间谍网络危害中国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案件是2024年修订后的《反间谍法》实施以来的典型判例。三名嫌疑人将面临法律严惩,而案件侦破过程中展现的技术手段——包括AI人脸识别、电子围栏监控等,彰显了中国反间谍能力的全面提升。国家安全机关特别提醒,任何境外机构指使的危害国家安全行为都将受到法律追究,呼吁在华外籍人员警惕被利用。
这起间谍案的曝光,既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之举,也为国际社会敲响警钟——在跨国人员往来日益频繁的当下,个别国家将正常民间交流异化为情报温床的行为,终将损人害己。正如被捕间谍娜塔莉的忏悔:"中国政府给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我却做了损害中国利益的事情。"这句话或许正是对某些企图破坏中菲友好的势力最有力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