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车主开车从市区去县城,出发前在一喂平台上接了三个同方向的乘客,每人收 20 元,总共 60 元。结果路上被交通执法部门拦下,认定他涉嫌非法营运,不仅扣了车还要罚款。



车主觉得委屈,自己明明是顺路带人,车费分摊的油钱和过路费,怎么就成了 “黑车”?这事闹到法院,二审却改判了,理由是车主平时有固定工作,这次接单路线完全覆盖了自己的出行计划,而且一天就接了这一趟,不属于 “以盈利为目的” 的职业营运。

顺风车和非法营运之间界限模糊,很多人搞不明白,同样是带人收钱,为啥有的算合规顺风车,有的就被认定为违法?



其实法律上有两个关键标准:

车主是不是 “职业性” 接单。如果每天频繁在多个平台抢单,靠跑顺风车赚钱,哪怕每趟都顺路,也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营运,因为这本质上是把顺风车当成了谋生手段。

第二,收费是否超过 “合理成本”。顺风车的核心是 “分摊费用”,比如车主自己开车需要 100 元成本,带几个人总共收 100 元,这就是合理分摊;但如果收 200 元,明显超过成本还想赚差价,就可能被认为是盈利。

但现实中这个 “度” 很难把握。比如有的车主住在郊区,每天开车去市区上班,顺路带两个同小区的邻居,每人收 15 元,一个月下来赚点油钱,这种情况通常算合规,因为属于日常通勤的顺带行为,而且频率不高。

但如果有司机专门买了七座车,每天在跨城路线上往返接单,一天跑三四趟,每趟收高价,哪怕路线顺路,也会被执法部门盯上,因为这已经超出了 “偶尔分摊成本” 的范畴,变成了变相的营运行为。

各地对顺风车的监管政策也在细化,比如很多地方规定,顺风车司机每天接单不得超过 4 次,车辆必须是非营运性质,平台订单信息要真实记录起止点和费用明细。

但实际执法时,还是会遇到具体问题:比如车主临时绕路接乘客,绕路部分的费用该不该算?乘客主动多给的 “感谢费” 算不算盈利?

这些细节上的争议,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判断,但核心还是看车主是否以接单为主要收入来源,以及收费是否明显高于实际成本。

对普通车主来说,想避免踩坑其实不难:

首先别把顺风车当赚钱工具,偶尔顺路带人分摊油费没问题,但别频繁接单;

其次收费要合理,出发前和乘客明确费用包含哪些(比如是否含高速费),最好通过正规平台交易,留下记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