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不禁又想起了那个来自广西的同年兵
张传杰
一场久违的细雨,让春日的大地绿意盎然。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而我不禁又想起了曾在高原一起服役的战友马晓。
马晓和我都是1979年出生,2000年12月入伍的,他来自南海之滨的广西合浦,我来自苏北平原的江苏淮安,我们俩有很多相似之处,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入伍,也都在一个连队,还都是大学生士兵。他入伍前在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我则是法律系毕业,这在当年大学生士兵极少的情况下,又都在同一个连队,实属罕见。唯一不同的是,我是一入伍就进藏,新兵连后就分到场务连;他则是入伍后在南京的学兵团训练了好几个月,直到第二年即2001年的7月份才进藏并分到连队。
我们的连队叫场务连,驻地离机场不远,隶属驻藏空军某部,主要负责机场养护、消防、驱鸟、灯光、拦阻等飞行保障事项。当时,我在连队当文书,虽然是同年兵,但马晓分到连队时,我在连队已经干了有小半年。记得当时他是和另一个来自广东的战友麦顺乐一起,同时被分到我们连队的。刚到连队时,被安排到养场班,有保障任务的时候和其他老兵一起进场保障;保障之余,又在生产班参与农副业生产,主要种植莲花白、土豆、萝卜等。
记忆中的马晓黝黑壮硕,为人朴实厚道,说了一口地道的粤式普通话。当时我当文书,室内桌子上除了一部军用内部电话,用于接收上级通知什么的,还有一部外线电话。那时候大家都没有手机,需要和家里人联系,或者家里人打电话到连队找谁,都通过这个外线电话联系。当时我经常接到一个带着粤语腔调的女生打来的电话:“内好啊,麻烦找一哈马晓接电话啊。”一开始不知道是谁,以为肯定是他的家人比如妈妈、或者姐姐什么的打来的。慢慢的,我们几个同年兵都知道了,这是他女朋友,没记错好像还是同学,叫冯施婷。
从此以后,只要一看到广西那边的区号,就知道是他女朋友打来电话,我们都会故意开玩笑跟她说,马晓现在在外面,来接电话还要五六分钟,你不要急。趁着空子,我们几个同年兵都会轮流跟她聊上几句,说马晓在部队怎么怎么表现好,怎么怎么想她,反正就是开着玩笑,跟她瞎扯一通,冯施婷也不生气,直到马晓过来接电话,我们才把话筒递给他。
当时那个年代,恋人之间除了打电话,更多的则是书信来往。我是连队文书,自然所有的来信都会先到我这边。“广西省田林县卫生防疫站”,这是马晓女朋友冯施婷当时工作的地方,也是当年她寄给马晓信件的来信地址,虽然也过去了二十多年,但对这个地址,我至今仍记忆尤新。
新兵时的日子,就这样在一天天中度过。我们那时候都很天真快乐,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就想着每天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把本职工作干好,战友之间的感情简单质朴。到了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春天,我将被选调至上级机关从事宣传报道工作,马晓因为文化水平高,有文字基础,指导员准备让他接替文书的工作。在这期间,我们相处的更加愉快,我把干文书的相关要求、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一跟他说清楚,他也很快就胜任了这个工作。
随后,我们虽然不在一个单位了,但还是偶尔打个电话,相互问好。两年兵结束后,又分别套改了一期士官,还都参加了法律本科专业的全国自考。记得应该是2004年的10月份,当时我、马晓以及另外一个江苏同年兵施敏、马晓的广西老乡王晓岚等几个战友一起到拉萨。当时那个年代,当兵的难得请假出来,又是到拉萨城里,大家自然要大包小包采购各种零食和生活用品,除此之外,就是会在饭店大吃一顿。当日,还淅淅沥沥的下着雨,我们一起走进了布达拉宫广场边上的一家包子店。可能是大家都饿了,进店以后,立即点了几笼不同口味的包子,不一会就全进肚了。眼瞅着还没吃饱,我们于是向老板招呼“再来一笼”,一笼上来几个人一人一个很快又吃完,感觉肚子还不够饱,又喊“再来一笼”。现在想来,当时不知道我们几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包子,反正‘再来一笼’这个段子是记忆深刻,直至多年以后我和王晓岚战友聊起来依然忍俊不禁。
同在雪域军营、战友情深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时间一转眼到了2005年。此时,我们两个人因为上了大学才当兵,在同年兵中算是年龄比较大的,我在2005年3月成家,马晓也和冯施婷在这一年结婚,走到了一起。此后,我继续在政治处,马晓还在连队并成为了工作骨干,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
2005年“十一”期间,政治处到场务连去组织节日文体活动,期间我又和马晓聊了起来。问他马上一期士官到期了,还要不要继续套改二期,他和我的想法一样,都还想在部队继续干下去。我记得他跟我说:咱们俩年龄都大了,也都成家了,退伍回到地方也不容易啊,还是在部队继续干。当时马晓还告诉我,她老婆冯施婷已经大肚子几个月了,如果能在11月底留队,他就等到老婆生产的时候再休假回家。
当时的场景、当时的画面,尽管过去了二十多年,我却时常想起,想想那时候的我们,年轻、有梦想、有激情,眼里全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希翼与憧憬。
可我万万没想到,这居然是我和他之间的最后一面。
就在我和他见面后的不久的一天上午,突然听说场务连大清早在进场清理跑道时出了事故,还死了人,就是我的同年兵、好兄弟马晓。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真是不敢相信,怎么回事啊?
随着事故的调查,情况也搞清楚了。原来,当日有飞行保障任务,马晓像往常一样,坐上连队的消防车进场,清理检查停机坪、跑道。当消防车来到一个地方时,看到地上有一些碎沙砾。从事过场务保障的人都知道,哪怕是再细微的沙砾,如果不清理干净,在飞机起飞滑行的时候,一旦吸入进气道,就很容易造成飞行事故。发现细沙砾后,马晓便下车,准备清理。就在此时,驾驶消防车的人也想,把车子挪开一点位置,更便于清理。殊不知就在这时,马晓已经来到了消防车的下面,正在全身心、集中注意力的清理沙砾,根本来不及注意车子的移动,恰好被车子碾压过去,酿成了悲剧。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战斗的雪域高原,留在了挚爱的工作岗位。后来,冯施婷作为遗属,带着尚在腹中的胎儿,来到部队处理后事,尽管悲痛不已,但她没有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此后的多年,我们几个战友每每谈及,总是倍感伤悲、倍加心痛。
这么多年,我也时常会和广西那边的战友打听冯施婷的情况,衷心希望她的生活过得幸福;如果以后有机会去广西那边,我还想再当面看看她,也想去马晓的墓前祭扫。我也得知,事后不多久,他们的孩子就出生了,是个儿子,也许这也算是又一种重生吧。我还经常会想,孩子现在应该也是大小伙子了吧,他一定会知道他父亲曾经是一名戍边在高原、牺牲在战位的革命战士,他更应该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自豪。
又是一年清明时!而每每此时,我又总会想起我的好战友马晓,如果没有那个意外,他会不会也和我一样在西藏干到16年、四期结束再退伍返乡;如果没有那个意外,我们这些好战友此生一定还要找个机会,再到拉萨城里的包子店,让老板“再来一笼”;如果没有那个意外,我们会不会在哪一天孩子们都大了、我们也都老了的时候再到一起,就像当年在西藏一样谈天说地、有说有笑!
作者简介:
张传杰:江苏淮安人,1979年9月出生,2000年12月服役于空军驻藏某部,2016年12月退役,先后从事部队宣传、检察宣传、退役军人宣传工作24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空军报》《检察日报》《中国退役军人》《西藏日报》《新华日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军网、学习强国等各大军地媒体发稿5600余篇(幅)。
作者:张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