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遭遇7.9级强震后,中国第一时间响应,先是迅速组织专业救援队奔赴灾区,紧接着宣布提供1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然而,这场本应凝聚各方力量的跨国救灾行动,却因缅甸军政府的一次“鸣枪示警”事件蒙上阴影,也让国际社会对缅甸复杂的国内局势深感忧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4月1日晚,一支由9辆卡车组成的中国红十字会车队,在前往震中曼德勒的途中遭到缅甸政府军士兵强行阻拦。缅甸政府军以“未提前通报”为由向空中鸣枪示警,迫使车队折返。
缅甸军政府发言人坚称车队来自“德昂民族解放军”控制区,虽然卡车悬挂中国标志,但车辆使用缅甸牌照,负责该区域的缅军“被迫鸣枪示警”,且枪支未瞄准车辆和中方人员,仅仅射向空中3枪。
更重要的是,缅甸军政府强调中方未提前通知,存在程序瑕疵!话里话外,责任不在缅甸军政府,而在中方。
面对缅甸军政府的强词夺理,负责护送红十字车队的“德昂军”第一个站出来反驳,明确表示已经提前通知缅甸军政府中国救援车队将赶赴曼德勒救灾,且得到对方口头承诺。
这场“罗生门”背后,暴露出缅甸军政府与地方武装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而这种矛盾甚至波及了救灾行动。
顺便说一下缅甸的局势,地震发生后缅甸各大武装势力并没有立即停火、积极投入救灾,反而趁着地震引发的混乱局面疯狂得抢夺地盘。期间缅甸民族团结政府呼吁各方停火两周,奈何“人微言轻”,其他武装势力压根不搭理他。
3月29日多支武装力量同时对驻扎在缅甸马圭省东敦枝镇的缅甸军队发起攻击,造成多人伤亡。3月31日为报复各支地方武武,缅甸政府军开始发动新一轮空袭。
缅甸军政府的进攻引起其他武装力量的强烈不满,此前在中国斡旋下签署停火协议的德昂民族解放军和克钦军也纷纷拿起武器,再次进攻缅甸政府军。
也就是说,随着地震的发生,此前达成的短暂停火协议不复存在。当然,缅甸军政府与德昂民族解放军之间微薄的信任也化为泡影。
问题是,中方是前来救灾的,不管如何缅甸军政府不应该将责任推到中方,更不应该敌视中方。
多重因素下,中国外交部次日紧急回应,一方面确认人员物资安全,另一方面罕见使用“强烈敦促”等措辞,要求缅甸各方确保救援通道畅通。中方表态虽未直接点名批评军政府,但“人命关天”“同心同德”等用词,已隐晦传递出对缅甸内耗的不满。
与此同时,中方也开始主动撤离救灾人员。要知道地震发生次日,中国公羊救援队便抵达曼德勒,成为最早进入灾区的国际力量之一。在5天高强度作业中,中国救援队排查15处废墟,救出5名幸存者,转运28具遗体。
但随着灾区疫情风险上升(气温飙至40℃)、救援车队遇袭事件发酵,中方选择逐步撤离人员。4月2日,公羊救援队率先返程,其他队伍也陆续撤回。
这一决定引发外界猜测:中国是否因“枪击事件”心寒?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撤离是“完成阶段性任务后的正常轮换”,后续援助将视缅甸需求而定。
但不可否认,缅军枪声无疑加剧了救援人员的风险考量。正如中国网民所言:“我们是去救人的,不是去挨枪子的。”
面对中方的不满和愤怒,缅甸军政府似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宣布“4月2日至22日临时停火”,但这一决定距离地震已过去近一周。对于亟待救援的灾民而言,停火来得太迟;对于国际社会而言,这更像是一场危机公关。
缅甸持续数年的内战,早已让国际援助陷入两难:若与军政府合作,可能被指责“支持军事政权”;若通过民地武控制区输送物资,又可能触发缅军敏感神经。
中国作为缅甸最大邻国,始终在各方间保持平衡外交,但此次事件也敲响警钟:当缅甸内部撕裂严重到连救灾都要“选边站队”时,国际援助的善意可能反成矛盾催化剂。正如中方所呼吁:“大灾面前,门户之见必须让位于生命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