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沱江笼罩在薄雾中,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一响起,满载着背篓菜农、摩托骑手的铁皮渡轮缓缓划开水面。伴随着江面上的粼粼波光,这座临江场镇“渡轮赶场”的烟火图景再次上演……

渡轮赶场:时光摆渡里的最美记忆

4月2日早上7时许,记者来到临空经济区临江镇昆仑渡口时,“川资阳拖0019”号渡轮早已穿梭于沱江之上,正往返两岸接送着过江的群众与车辆。


群众们乘坐渡轮“赶场”。


“船老大”严长勇今年65岁,驾驶这艘渡轮往返两岸已有10多年。“一到‘逢场天’,岸边就堆满了车子,去赶场买东西、做生意的人多得很。”渡口对岸是雁江区保和镇的东安场,每到国历双号“逢场”时段,便是严长勇最为忙碌之时。

“每天早上7点到9点,人是最多的。以往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往返四五十趟,接送四五百人。”据严长勇介绍,沱五桥开通之后,坐渡轮往返两岸的车辆少了许多,如今主要是方便一些上年纪的、去对岸“赶场”的乡亲。

“只要还有老乡要坐船,我这渡轮就会继续开下去。”说罢,江面泛起粼粼波光,严长勇开启又一趟的鸣笛启航。

昆仑渡口处有一道急弯,据说是沱江自简阳上游进入资阳的第一弯,因此也有人称这里为“回头湾”。两岸摆渡传统与自然共生,涨水时居民从容搬迁避让,待江水退去又重返故土,年复一年的潮汐沉积出沃土,如今一岸是连片的蔬菜基地,另一岸是亮丽的田野景致。


临江镇先锋村村民王前贵摆摊售卖自己培育的蔬菜秧苗。


坐上渡轮行至对岸,一上岸便看见临江镇先锋村村民王前贵的“翡翠画卷”早已铺开,叶子浸着晨露、根须裹着泥土的蔬菜秧苗正列队待售。“我是自己买的种子来育的苗,大海椒、小海椒、茄子、番茄各种菜苗,逢场的时候就坐船过来,摆上一两个小时,基本上就卖完了。”前来选购秧苗的客人络绎不绝,看着不一会儿便卖出了一大半的秧苗,王前贵满脸笑意。

再往前走,升腾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竹笼间,鸡鸭幼崽的叫声此起彼伏,卖禽老人正托着只小鸭子向来往的客人展示;背篓里,鲜翠欲滴的时令蔬菜印证着“水润土肥”的自然馈赠;人流中,老茶客正悠闲地往茶馆踱步而去……

一趟趟的时光摆渡,见证着属于周边群众“渡轮赶场”的时代记忆。

刀尖传承:五代人守护的“白味”绝技

穿过熙攘的集市,街角的一家百年老店里,“云白豆腐丝”第四代传承人袁希华正在将泡发好的10斤黄豆,放入磨浆机里进行打磨。


袁希华正在进行沥豆渣环节。

“祖辈传下来的,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必须用柴火灶熬浆、草木灰吸干水分、木炭火微微烘烤,这样做出来的豆腐才能切出细丝。”袁希华今年71岁,自26岁起跟着岳父学习“云白豆腐丝”的制作技艺,对整个工序早已烂熟于心。

“以往有人说这道菜‘离了东安就吃不到’,我们还是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吃到这份美味。”在袁希华心中,“云白豆腐丝”是五代人共同守护传承的“白味”绝技。


袁古城正在切豆腐丝。


十几道繁杂工序中,最考究的是豆腐的品质和厨师的刀工。袁希华的儿子袁古城从小耳濡目染,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熟练掌握了这门技艺。如今父亲年事已高,握刀的手已经没那么稳,于是他便主动接下了切丝、炒制的任务。手起刀落之间,一根根乳白细丝呈现在菜板之上;当猪油和高汤在锅中交融,细若银丝的豆腐瞬间舒展开来……

“从记事起就知道‘云白豆腐丝’一直在传承,以前除了跟我父亲学习,我还去拜师学艺,学的时候很艰苦,需要有耐心、能坚持。”袁古城说,自己如今也带了不少徒弟,希望能够继续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方式变革,父子俩也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创新。比如,在黄豆磨浆环节,将从前的石磨更换为自动分渣磨浆机;为满足食客的多元化口味需求,增加了白味、红味的不同选择……


炒制出锅的云白豆腐丝。


代代接续传承,在至简至鲜的本味中,“云白豆腐丝”声名远扬。

如今,这道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宫廷菜,距今已有160年的历史,在麻辣当道的川菜系中独树一帜,以“鲜香嫩滑、入口化渣、油而不腻、无烟奇烫”的白味美学,延续着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从渡轮码头到烟火集市,东安场的每个角落都流淌着时光的韵律。

“这里既有不慌不忙的慢时光,也有代代传承的传统技艺,渡轮满载的不只是赶场人,更是江岸烟火的时代印记。”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不妨乘渡轮穿越沱江,感受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奇妙共振,让东安场的烟火故事在时光长河中继续流淌。

全媒体记者 李好 蒲敏 刘一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