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耿玲报道)2025年3月28日至31日,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联合鄂尔多斯市文化馆、北方民族大学非遗科研合作基地共同举行黄河流域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田野采风。本次调研由民族学、民族音乐学、作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共赴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的牧区村落、传承基地,系统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调研聚焦黄河流域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传承现状、音乐形态、社会功能、文化认同等核心问题,为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和北疆非遗音乐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此次活动也是鄂尔多斯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25年重要活动。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樊宏波、院长李红梅、鄂尔多斯市文化馆网络信息部主任王玉霞、鄂尔多斯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特聘首席专家张景明教授共同参与并指导此次活动。



“蓝色乐队”唱响各民族团结心声

3月29日上午,调研队伍来到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乃日”让这里成为了永不散场的群众文化舞台,被誉为“乃日文化之乡”。那音太是生长在阿尔巴斯草原上的普通牧民,与这里的“乃日”文化共同谱写了卓越靓丽的生动篇章。2023年7月,鄂托克旗的旗委、政府将这里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中心示范户暨鄂尔多斯草原乃日文化体验基地。

那音太既是“乃日”文化的传承人,更是“草原蓝色乐队”的创始人。1985年,时年22岁的那音太与同乡的3位牧民共同组建了当地首支家庭乐队。这支乐队忙于那达慕、婚庆、宴会等各类演出活动,扩大了“乃日”文化的影响力。1996年,被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命名为“草原蓝色乐队”。那音太带领“草原蓝色乐队”曾参与2023年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及特奥会火炬传递活动和鄂托克旗文化惠民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等,为“乃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促进民族团结及社会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非遗传承奏响新时代最强音

3月29日下午,调研组走进鄂托克旗的鄂尔多斯“乃日”保护传承基地。“乃日”在汉语中意为娱乐、聚会,是集鄂尔多斯民间歌舞器乐、祝赞颂词、礼仪习俗、节庆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历经数百年风雨传承,历久弥新。2007年,鄂尔多斯“乃日”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遗名录。鄂托克旗是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地区,“乃日”保护传承基地是一个以“乃日”文化为基础,集文化保护、传承教学、创作表演于一体的非遗体验基地。在基地的主墙面上,挂着乃日所用的各式乐器,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芒来巴特尔正带领20多名学员进行着“乃日”传承教习。三弦、四胡、扬琴、大正琴声动大厅,浓郁的鄂尔多斯“乃日”特色吸引了大家驻足观赏。目前,芒来巴特尔为200多名“乃日”爱好者提供演奏方面的辅导。近年来,鄂托克旗积极推进文化大繁荣、文旅大融合,深入挖掘鄂尔多斯“乃日”这一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形成原生态展示、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格局,对外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乃日之乡”。



非遗传播彰显民族文化认同

3月30日上午,调研小组来到杭锦旗文化馆,并与自治区级传承人呼毕斯哈拉玛、额日和其木格、额尔定其劳、非遗传承中心主任那日苏、文化馆馆长陶格斯等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访谈。

74岁高龄的额日和其木格老师歌唱鄂尔多斯民歌已达60多年,在调研采访现场,她以热情高亢的歌声和悠扬的曲调为大家献艺,其原生态的嗓音和独特的唱功赢得了大家的赞叹和阵阵掌声。文化户额尔定其劳也向在座所有的师生分享了他几十年来对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传唱成果。非遗中心主任那日苏说到:“短调民歌承载着鄂尔多斯本土地域的生活方式,是其地域生活方式的内在和外在表现,也反映了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在鄂尔多斯下辖每个地区的包容塑造下,又处于黄河河套地区,除了民歌以外,各种习俗也融合在里面。”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展示了该地区丰富多彩的非遗音乐传统,传承人们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远客们的热切欢迎,深情的赞歌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童声稚嫩接续非遗活力

3月30下午,调研组赶赴杭锦旗锡尼镇阿斯尔嘎查,探访此地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传承人巴音脑日布和身着红色蒙古袍的小传承人巴雅苏拉。来到排演交流大厅,身着紫色蒙古族服饰的乐队演唱了鄂尔多斯民歌联唱,小传承人巴雅苏拉站在乐队的最前方,用童声与大家共同演唱了经典民歌《艾蒿山头》。

小传承人巴雅苏拉与他的父辈们站在一起演唱着动人民歌,这一幕的出现超出大家的预期,也更如一道美好的阳光,以至于人们从内心油然而生出一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深切地感受到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这项非遗传统技艺传承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



无声旷野温留红色守望

3月30傍晚,红润的太阳在草原沙地的远处边缘缓缓而落。调研组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乌审旗博物馆草原红色革命歌曲展厅,拜访长期躬耕于鄂尔多斯民歌研究的学者——哈斯额尔德尼。馆长哈斯额尔德尼精心准备了《民族团结的见证——鄂尔多斯民歌》精彩内容与大家展开了深度交流,调研组与哈斯额尔德尼老师就鄂尔多斯民歌的传承流变、地方特色、曲目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和深讨。据了解,红色革命歌曲展厅于2020年11月30日正式揭牌,珍藏3万多首草原革命歌曲档案和3千多册革命歌曲相关书籍及部分实物,在记录历史、展现历史、传承历史中传递着乌审旗红色革命文化基因。

在调研队伍离开时已是深夜,虽是人间三月,但彻骨的寒冷依旧停留在沙漠与野草相伴而生的旷野,抬眼望去,天上的星星透发出一种纯碎的明净,哈斯额尔德尼老师屋内的灯光在静享着彻夜的孤独,成为旷野中温暖执着的红色守望。



多元联动赓续传统文化

31日上午,调研组参观完乌审旗鄂尔多斯民歌博物馆后,前往嘎鲁图镇分别拜访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市级传承人图海和旗级传承人额尔德尼珠拉。图海讲到:“2000年以后,我能深切感受到有关鄂尔多斯民歌的比赛会越来越多,但乌兰牧骑的专业演员被公众认为是专业歌手,我作为民间的小歌手没有合适的平台来宣传自己。”当下,图海老师开始利用微信群组建了线上教学平台,每天都会定时在群聊里发送语音为大家教学指导。额尔德尼珠拉现已80多岁高龄,向我们讲述了传唱鄂尔多斯民歌的人生历程,展示了她珍藏多年的奖状证书,见证了赓续传统文化的执着精神。

此次田野采风不仅是一次文化抢救行动,更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黄河流域与鄂尔多斯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同时,对提高社会对黄河流域鄂尔多斯非遗的保护意识,推动黄河流域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扎根田野、深层阐释黄河流域非遗符号系统中的象征意义、民族认同,阐释黄河文化景观背后的遗产价值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李传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