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返80年代
在万元户都稀罕的80年代,有些职业堪称"镶着金边的铁饭碗"——这些如今看来平凡的职业,当年却藏着令人艳羡的"隐形福利"。它们不仅代表着体面与保障,更是一个物质匮乏年代特有的生存智慧。
上世纪80年代,高校还没有普及和扩招,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深造的人属于少数佼佼者。背负着自食其力乃至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重任,谁都希望自己能够谋求一份保障力度大,收入持续稳定的工作。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那些视为摔不破、抢到便是赚到的“金饭碗”职业。
那些年里,都有哪5大被视为香饽饽、曾经让无数人趋之若鹜的金饭碗呢?
第一大金饭碗:司机
80年代,因为经济不发达,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相当落后,汽车大多集中在党政军机关,马路上汽车的身影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摩托车和后来的私家车。
因为交通工具数量的稀少,除了水路航运,陆地几乎全部由农用拖拉机来承担,很多地方使用的还是人力或牲畜拉车。
在那个时代里,一个持有驾照、拥有驾驶技术的司机,基本上是风光无限。除了工资高以外,各种补助与福利待遇着实不差,基本上吃穿不愁。
第二大金饭碗:售货员
计划经济年代,国营或集体性质的供销合作社掌握着经济命脉,烟酒糖茶之类生活必需品都按户籍人头凭票限量供应,因此催生了各种各样“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肥皂票”等等票证。
因为供销社掌握着生产资料的配置权力,售货员是一份含金量很高也很体面的职业,薪资待遇以及各种福利也十分优厚,可谓一人工作全家吃饱。
所以能够入职供销社旗下的百货商场,哪怕是当一名普通的售货员,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紧俏物资的限购,商品的降价打折处理,售货员具有天然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先权益。那个时代的售货员被顾客捧着,很愉快地接受了人们的尊崇和以礼相待。
当年红红火火的供销合作社,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失去了时代光芒的售货员岗位自然也不再热门。如今的售货员已成为一份无门槛、不起眼的职业,与金饭碗再也不沾边了。
第三大金饭碗:播音员
八十年代,黑白电视机都还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的老百姓家中,普罗大众的业余时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丰富的娱乐生活,除了看戏看电影属于最高级别的享受之外,大家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听收音机和室外的有线广播,广播电台因此成为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媒介。
播音员的工作是一份技术性的工作,必须具备较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除了普通话达标外,形象、气质、嗓音、文化素养等各方面都要经过严格筛选。
省市县电台的播音员大多是有行政级别的,单论社会地位,播音员也是很高的存在。类似播音员之类的“金饭碗”,还有诸如电影放映员、电话接线员等。
第四大金饭碗:邮递员
那个年代,快递和物流业发展相当滞后,如果要与远隔外地的亲朋好友联络,只能通过书信往返的形式(包括汇款和寄件),而唯一能够完成此项工作的,只能是各地方的邮政部门。
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职业,笑傲于职场江湖的邮递员那些年格外吃香,虽然技术上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当时的国家邮政局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邮递员则属于吃财政饭的编制,“放眼江湖一片天,谁人见我不递烟”,不管走到哪里,邮递员都是人群中的焦点。
从薪水的稳定和福利待遇方面来说,当时的邮递员可是一份气势如虹的重量级职业,这份踏实又稳定的工作,同样也是那个时代最抢手的“金饭碗”之一,很多人做梦都想成为这一亩三分地上的一员。
第五大金饭碗:粮站质检员
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年代,粮站质检员可谓是一个吃香喝辣的典型代表,远远望去,粮站质检员具备了强大的气场。类似这种金饭碗职位的,还有棉花收购站场以及从事其他经济作物收购的工作人员。
之所以被当作“金饭碗”,是因为粮站质检员这一类的职务,在农产品收购的质量等级以及定价上,有着“一笔定乾坤”的作用。
种地的农民在交公粮期间,要在天气晴好之时将收获的粮食大包小袋运到粮站,接下来,就要交给粮站质检员检测了。
那个年代,对于稻谷、小麦之类的成品主粮的检测,没有什么精密仪器,全部是通过人工手法,随机抽查几袋粮食,凭着肉眼查看成色、颗粒、杂质之类的有没有超标,水分则通过牙咬来检测。
要是质检员说质量不过关,你只能拉回去重新整晒,第二天再来。粮站质检员是吃公家饭的,所以很有面子。
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的纵深发展,从来都不是依据少数人的自身职业规划而决定方向的。“金饭碗”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中,那些暂时的“金饭碗”因为稳定性太差,已经成为朝不保夕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