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权」席卷汽车,当所有企业开始为智能方向和路径发愁。车企到底是继续塑造自己的独立性?还是围绕某些技术持续投入,迭代更新?
和所有人的选择不同。聪明的李想选择“广纳人才,成人之美”;孤勇的理想,也从此一反常态要和大家合作,不在单打独斗。
间隔2天,2场活动,当理想汽车CEO李想都在围绕“开源”阐述自己商业思考时。与上一次在中关村论坛上的发言相比,在刚结束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李想的演讲主旨,准确说是重心,却从强调“第一”换成了要明确“进度”。
于是在这场会上,当李想用5点优势,明确阐述“开源”究竟如何好时,人们都能听得出,理想围绕开源系统的目标感更具体了。当然,我没有任何理由去相信,理想的内部技术团队是在2天内,就帮李想准备出了明确量产规划。所以,围绕两场发言,围绕一个开源信息所形成的巧妙递进,也就只有一个解释:李想在刻意为之!
那么,李想的开源「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文|锅斯傅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只把战略和方法,讲给该听的人!」
和只醉心在行业内去讲战略战术和方法论的汽车企业不同,对于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聪明的李想向来有「层次感」的信息释放更值得人学习。
就拿「不做车企,转型AI」举例子。这项在2022年就已经成为理想内部既定的战略方向,李想自己却在2023年才明确为「阳谋战略」,之所以在要在开年就明确要成为一家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李想当时发声的目的是:“跑马圈地,高调招人”!
直到2024年底,理想正式将自己定位成「人工智能」企业,当李想用「视频对话」的方式来让所有内部员工,合作伙伴,以及外界清晰了解其发展方向和目标时。很多人以为李想只是在顺理成章、按部就班时,却忽视一个重要数据:截止到2024年3季度,国内智能驾驶系统的装机量超过45%,达到708.5万套;智能座舱的渗透率,首次超过70%;行业明确预测,从去年Q4国内城区领航方案渗透率超过15%。
换句话,从这个岁末年终的节点,预示汽车行业已经正式来到「下半场」,也就是所谓智能化竞争的临界点。而此时的理想,也到了必须要通过战略释放吸引用户和投资者,去突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先发优势和技术深度的关键时刻。
如今,要围绕一套操作系统的开源问题,把内容巧妙分割成两天释放,李想也在“如法炮制”。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堪称「中国硅谷」,也是所有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所有前沿科技领域的代名词。每年的中关村论坛,即便政府高层、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及顶尖科技人才辗转变换,但传递的宗旨从未改变:共同探究前沿科技和发展趋势的盛地。
将「开源」的信息第一时间放在这样一个平台去做释放。李想的目的,不只是讲给谁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今天智能电动汽车竞争的关键节点,让所有对前沿科技有感知、有热情的人,都相信、信服,理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一个科技型企业该做且要做的事。因此,围绕2场论坛,讲的虽然是“开源”这一件事,但李想的上一场是战略,下一个则是战术。
在李想眼里,理想选择开源不仅是为全世界提供技术平台和开发工具,更是价值观的开发;背后不仅是对理想技术的信心,也是对一起打造人类创新共同体的信心,因为「封闭只能放大系数,而开源可以放大基数」。
相比之下,在百人会论坛中,理想则要更加集中于「方法论」的阐述。因为相比于中关村,电动车百人会是一个更加「垂直化」的平台,聚焦汽车产业内部的技术落地和商业化,面向的是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的参与者。
把信息做巧妙的分割,围绕具体对象来做递进释放,对内,理想可以让员工自上而下形成共识和凝聚力;对外,进一步拉高市场、投资人对理想汽车期待的同时,让潜在企业结合自身的商业,对理想产生联想性。
这是为什么,李想要在百人会上明确,技术开源的本质是「集体创新」。而理想星环OS开源以后可以全面替代AutoSar,即目前市面上普遍采用的汽车开放系统架构的相应功能,包含包括车控OS、智能驾驶OS以及通信中间件三个部分得主要原因。
无需奔走相告,也无需逐个击破,聪明的李想只用2次发言就充分验证了今天开源的生态价值。
2
「造钟人」——李想
小鹏有天玑OS、蔚来有Sky OS,在自主发力新能源智能化后,吉利、长城也凭借银河OS、咖啡OS相继通过自研建立起了自己的闭源生态。如果仅从技术特点看,具备操作系统开源条件的企业绝不止理想一个。
但却没人思考,一直以来最接近「闭环」特点的理想,一个汽车圈里把企业「价值观」看的无比重要的人,怎么就在这个时候盯上了开源?
借用李想自己的话术,是为了应对芯片荒、打破垄断和资源浪费,展现自身实力的同时间接推动技术创新与行业发展。表面上看,这没什么错。但谁都清楚,不开源有不开源的优势,开源也有开源的问题。
如果只是从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稳定上,那么苹果20年前已经帮理想证明过,闭环生态依然有强大的商业生命力。
但如今回过头来看,围绕着今天星环OS的开源,无论是其从战略到方法,甚至细微到讲述的逻辑,李想都在围绕第一、唯一性再做布局。换种方式形容,在某种程度上,李想似乎希望通过星环OS形成一个全新的组织,而理想则是这个新「组织」的老大!
对李想来说,当「老大」几乎贯穿他整个职业生涯。从泡泡网时期亲手裁撤所有员工重建新团队;到汽车之家时,面对资本博弈宁舍股权不弃主导权的决绝;再到如今理想汽车对行业标准制定权的强势争夺,李想都展现出作为创始人,那种当老大的魄力。
但如果从企业经营角度上,却没有人比李想更清楚,无论是从泡泡网还是到汽车之家,甚至后来理想从ONE到L系的成功,这些表面的某种偶然,背后还是另一种必然,而这种必然是建立在李想个人的产品意识基础之上的必然,如果用《基业长青》的观点,李想之于今天的理想,就是扮演那个通过个人能力和商业魅力带领企业获得成功的“报时人”。
然而对于此前理想的2030年万亿目标,和超过25%的毛利,光靠李想自己,理想断无没有决胜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李想把「组织」的打造作为这家公司的企业愿景,很明显当别人认为这个组织是理想汽车时候,从星环OS开始,李想让外界看到了一个更大的组织!
美团的王兴曾把「打仗带队」拆分成2种方式,一种叫集中式,一种是裂变式。所谓集中慢就是一人拔尖,身先士卒带队冲锋,但这种方式普遍在创业初期好用;可一旦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拥有一定资源和权限,尤其是业绩目标逐步提升,一旦队伍跟不上节奏,组织就很容易崩盘。这个时候,裂变式确保了组织的价值,实现了整体最优。
过去当很多人都狭隘的认为,支撑一家企业成为头部核心的人工智能企业的条件,是人才,是资本,甚至有可能是某些资源时。从星环OS开始,理想显然已经把数据放在了首位!截止2024年,高阶系统搭载量超过167万,尤其是对用户习惯的感知,除了优化功能和应用,这些数据很有可能在不久之后,帮助理想在协同效应中占据有利地位,巩固其行业优势。
或许对李想本人来说,从创办理想汽车开始,他所痴迷的已经不在是一些短期的商业成功,而是通过强大的文化、制度形成的体系来构建一个组织的持续繁荣。如今,从星环OS开始,李想似乎开始了要从报时人向造钟人去做转变,这套开源系统显然也只是理想汽车造钟的过程之一!
3
理想要如何帮你打开技术「黑箱」?
基于此,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捕获概率更强的百人会上,李想会说,中小车企无需重复造轮子,就可以直接基于成熟的整车操作系统开发产品,每年节省千万甚至上亿的操作系统授权费用;芯片厂商能够更快地验证产品性能;开发者也能贡献代码持续优化功能,发哺理想的开源系统。
因为标榜「创新共同体」的理想,一旦把跑「开源」起来,可能带来的效益未来就一定是多元和指数级的。
当然很多人也会问,理想的这套整车操作OS的开源究竟好在哪?围绕着这套操作系统本身的先进性,结合2次论坛发言中,李想列举除了几个非常详细的对比数据。
一般来说,传统操作系统架构下,车辆每个模块各自为政,优化也只局限在每个模块内部,协同效率低下。理想的星环OS则是打破「感知-决策-执行」传统链路架构,统一调度多个控制器,响应速度相比AUTOSAR操作系统提高了1倍、响应稳定性提高5倍。
在实际呈现中,李想用一个例子解释了这种优化能力,「体现在具体的功能上,在高速路上120的时速进行AEB的制动,大概可以缩短7米的制动距离,更好地保障车内乘客的安全。」
同时,通过系统软硬件解耦,理想的这套开源系统还实现将芯片适配周期压缩至4周。这意味着,相比于过去车企每适配一款新芯片需要6个月时间,硬件资源的消耗降低了30%,大大缩减了其他车企起用理想OS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不过,在理想对外技术开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待解的课题:1、理想开源的是核心技术吗?2、开源后怎么赚钱?前者关乎是否真的有企业愿意用,而后者则关乎其整个商业的可持续性。
事实上,2022年,理想就曾宣布开源其自研的AEB系统代码给其他主机厂,并作为当季夏季发布会的一大亮点。但很明显的是,在当时人手一个AEB的情况下,这的确称不上什么核心技术。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听说任何一家整车企业使用了理想的AEB系统代码。
相比之下,尽管有关AI算法工具链是否开源,也随即理想星环OS最具技术含量的一部分,在两场论坛中,尽管理想都没有明确提及。但即便不包含这部分,理想星环也已经是目前开源代表最多的OS。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理想的开源,是否真的会复现安卓、Linux等的路径,催生一个跨企业,甚至跨行业的「创新共同体」,对于真正有需求的企业来说,一定会看到更大的想象空间。
有行业观察人士猜测,在开源后的商业模式钟,理想有可能会参考和借鉴安卓和鸿蒙的套路,通过云服务、数据服务、增值功能收费等来换取开源后的商业变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