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3月26日,印度外长苏杰生表示,印中在“可预见未来”存在问题,但能“不冲突”解决。此前一天,中印刚举行了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3次会议。这一系列动态,都释放出强烈信号,印度似乎正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并作出重大调整。
一直以来,莫迪政府怀揣“大国梦”,心心念念要超越中国。2020年,瞅准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美国鼓动减少对中国依赖的时机,印度推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投入230亿美元,野心勃勃想把“世界工厂”名号从中国手中夺过来,还定下到2025年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的目标。可现实却给了印度狠狠一击。
莫迪(资料图)
如今2025年已至,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不升反降,从15.4%掉到了14.3%。印度贸易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虽然吸引了近190亿美元投资,私营企业生产了近1630亿美元商品,但仅占本财年目标的90%,而政府支付的奖励不到17亿美元,只占计划预期补贴金额的8%。诸多参与企业未启动生产,已达生产目标的企业也长时间拿不到奖励,导致企业投诉不断,莫迪政府不得不承诺延长部分期限、加快付款速度。如今,莫迪政府无奈宣告放弃这一计划,曾经的雄心壮志化为泡影。
在外交和边境问题上,印度也经历了从强硬对抗到逐渐缓和的巨大转变。冲突后,印度在外交上展示强硬,加强军事力量,对中印经贸实施大量限制政策,还喊出“取代中国”的口号。
莫迪(资料图)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印度发现这些强硬举措并未给自己带来好处,反而让自身陷入困境。2024年10月中印元首会晤后,两国关系开始回暖。印度总理莫迪表示,两国边境地区已恢复正常,双方正努力将关系恢复到2020年前状态,还希望中印以健康自然方式竞争,避免冲突。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期也多次表态,称冲突不是解决印中问题的方法,双方要努力重建关系。
印度态度之所以发生180度大转弯,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从内部看,印度自身发展遭遇瓶颈。莫迪政府推动的“印度制造”战略失败,暴露出印度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行政效率等多方面的严重短板。印度农村地区缺电情况普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中国的3倍左右,高速公路和工业配套不足,再加上复杂的审批流程和官僚主义,使得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外资望而却步。
印度(资料图)
与此同时,印度在边境与中国对峙,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反而拖累了国家发展。从外部看,国际形势的变化也让印度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关系。美国虽然与印度保持着一定联系,但特朗普时期对印度加征关税的威胁,让印度意识到不能完全依赖美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印度试图取代中国在制造业的地位,但现实是,印度不仅无法替代中国,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还进一步加深,2024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103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目前,印度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在经贸领域,有消息称中印已就放宽经贸限制展开谈判,印度还考虑加强中印经贸合作,以应对美国可能的关税压力;在边境问题上,双方积极开展对话与磋商,通过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等平台,就边境管控、划界谈判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努力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在高层互动方面,中印防长、外长频繁会晤,为双方积累互信。
可以说,印度如今对中国的主动示好与让步,是在认清自身发展需求和国际形势后的理性选择。未来,中印关系走向值得持续关注。若印度能切实落实改善关系的举措,与中国在经贸、人文等领域加强合作,妥善处理边境等敏感问题,那么中印关系有望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实现互利共赢,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