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曾。今天咱们聊点扎心的——时代进步这事儿,背后总有些人的血泪被悄悄抹掉了。
你肯定听过“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这种漂亮话,但现实是,历史更像是被胜利者挑挑拣拣的拼图。那些被淘汰的、被牺牲的、甚至被遗忘的人,他们的故事往往成了拼图缝隙里的灰。
一、工业革命:机器一响,人命填仓
18世纪的英国,蒸汽机一冒烟,纺织厂轰隆隆转起来。资本家笑了,工人哭了。机器取代了手工,效率上去了,但无数纺织工一夜失业,拖家带口挤进贫民窟。更惨的是童工——七八岁的孩子蜷在机器底下捡线头,手指被轧断是常事,活不过三十岁的大有人在 。
那时候没人问:“进步非得拿人命换吗?”大家只盯着棉布便宜了、火车跑得快了。
二、改革开放:下岗潮里的沉默大多数
往前数三十年,国企改革轰轰烈烈。厂子一关,几千万工人“买断工龄”,攥着几万块钱,站在人生半坡上懵了。我二叔就是其中之一,他当年是国营机械厂的八级钳工,技术顶尖。下岗后,他蹲过路边修自行车,摆过地摊卖袜子,最后五十多岁去工地扛水泥。他总念叨:“厂子黄了,我这身本事也黄了。”
时代说这是“阵痛”,但痛的是普通人,喊疼的资格都没有 。
三、互联网时代:被算法榨干的“新穷人”
现在呢?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凌晨两点还在送宵夜;短视频博主天天熬夜剪视频,就为抢那点流量;程序员35岁被优化,转头开滴滴。大家都说这是“数字经济”,但没人告诉你,数据越漂亮,人命越便宜。
去年有个新闻,某大厂程序员猝死,妻子挺着大肚子维权,热搜挂了一天就没了。你看,连悲剧都得给流量让路 。
四、牺牲的为什么总是普通人?
说白了,时代的蛋糕做大,切刀永远在少数人手里。农民交公粮支援工业化,工人下岗给市场经济腾地方,打工人熬夜给资本堆数据——每一环都是“必要代价”。但代价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计、健康,甚至命。
有人杠:“不牺牲哪来的进步?”是,这话没错,但问题是——谁来决定谁该被牺牲?谁又来补偿那些被碾过的人?
五、我们能做点啥?
记住他们。别让牺牲成了理所当然,就像老话说的:“吃水别忘挖井人,哪怕井里淹死过人。”
警惕“进步绑架”。刷短视频时,想想背后博主熬红的眼;点外卖时,少催单,骑手能多等个红灯。
为弱者说话。哪怕声音微弱,也得喊。今天你替别人喊,明天才有人替你喊。
结尾:
写到最后,想起老家村口那块“农业学大寨”的石碑。当年全村人凿山修梯田,累死过三个壮劳力。现在梯田荒了,碑也裂了缝,但裂缝里钻出一棵野柿子树,秋天挂满果,路过的人都摘俩,甜得很。
或许,这就是历史最真实的模样——有人成了碑,有人成了树,而我们,至少别做那个假装看不见的人。
老曾说:这篇文写得有点沉重,但大实话往往不轻松。如果你也见过那些被时代甩下的人,点个“在看”,或者转发出去。至少,咱们别让他们的故事,沉默在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