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历时10个月建造的人民大会堂终于落成,毛主席得知后专门与周恩来等人前来参观,当工人们看到毛主席的身影,当即大喊道:“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
其他人也立刻放下手中工作,聚集在了毛主席的身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毛主席频频微笑着与众人挥手致意,当毛主席进入大会堂,看到天花板时,他忽然笑着问道:“这是谁的主意?设计得这么好。”
到底是什么让毛主席如此称赞呢?
建一所大会堂,是毛主席长期以来的夙愿,早在1945年在延安,我党召开七大时,虽然是在大礼堂召开,但是当时的大礼堂很显然有些“拥挤”,为此,毛主席大声地当着众位代表的面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要建一座能够容纳一万人开会的大礼堂。”
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夙愿,但考虑到当时百废俱兴,许多地方还在发展中,毛主席就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进入到1956年,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毛主席想要建造大会堂的心思,再次变得活络起来。
一天,毛主席问建筑工程部部长刘秀峰:“秀峰同志,你说我们完全用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盖起一座万人大礼堂呢?”
刘秀峰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主席,以目前我们国家的实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毛主席听到这个答案很高兴,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召开会议时,特地谈到了北京的改建工作,并明确的作出指示,要尽快建造一个万人大礼堂,最好于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建成使用。
没多久,中共中央就发出了指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包括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等等。
在这些建筑中,万人大礼堂,毫无疑问是毛主席最为重视的一个,中共北京市委也很慎重的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副市长万里来具体指挥,规划。
万里接到任务后,激情澎湃地说:“不是有人不相信我们能建设现代化国家吗?老认为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一定要争口气,用行动与事实做出回答。”此时,距离1959年的国庆,已经不足400天了。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建筑工人,相关企业,纷纷赶赴北京,想要同心协力干好这件事,经过研究,最终确定大礼堂在天安门广场的用地规模为140米✖270米,建筑面积也就是37800平方米。
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内做设计,整个世界建筑史上还无迹可寻,到底应该如何去建设呢?新中国的建筑学家们,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探讨,研究,再加上周恩来的建议,最终确定为整个建筑呈出”字型。
1958年10月28日,这座“万人大礼堂”,终于开始破土动工。
自从开始建设大礼堂后,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人都非常的关心,周恩来曾多次召开具体会议,布置具体的情况,从安全,设计等等,一一了解。
党中央领导关心,基层的工人们,也很在意,施工过程中,工人朋友们创造了奇迹,其中包括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300多人用9个昼夜的时间,完成了以往一个半月的工程量。
除此之外,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还创新了“推车式”地板刨,使原来要45天工期完成的工作只用8天半时间就完成了,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1959年8月31日,大会堂终于竣工。
1959年9月9日,毛主席来到了大会堂,因而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当时毛主席频频向工人们挥手致意,众人兴致很高,当毛主席来到大礼堂的二层挑台时,他颇有兴趣的坐在新装的座椅上。
坐好后,毛主席问道:“在这里能不能抽烟?”很快有人回答:“已经完工了,可以抽烟。”
毛主席听后便拿出了一包香烟,递给身边的人,说着说着,毛主席便抬头看向了天花板。
毛主席看着亮闪闪的天花板,相当漂亮,原来天花板顶棚为穹隆形,和圆曲墙壁相接,500盏满天星灯如同群星一样围在五角星灯周围。远远看去,整个穹顶镶嵌着葵花向阳灯。这一设计显然蕴含着深意: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指引着全国百姓走向光明。
毛主席当然看出了用意,就笑着问:“这是谁的主意啊?”
北京副市长万里回答道:“是总理的建议,设计师在原理上设计的。”
毛主席听后点了点头,他其实已经猜出来了,如此的别具一格,恐怕,也只有他最亲密的战友,周恩来能够想的周全了。
离开二层挑台后,毛主席来到了大厅,看到墙面上挂着许多国画,其中一幅是画家根据他的《沁园春·雪》为题作出来的,毛主席见后也没有多说,而是笑了笑就离开了。
这时,万里说道:“主席,这个工程至今没有命名,请您今天取个名吧?”
毛主席想了想说:“你们平日里是怎么叫的?”
万里:“工人们叫它大会堂工地,我们一般叫大会堂或人大会堂。有人提议叫人民宫。”
毛主席听后轻轻摇头:“宫嘛,有些封建,我看,就叫“人民大会堂”吧,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
从此,这座雄伟的建筑,便有了名字:人民大会堂。
1959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招待会,就在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后来,党组织也在这里相继举行了各项政治和内外事活动。
到今天,人民大会堂俨然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大骄傲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