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探月竞赛的焦点转向月球南极时,中国工程师却在国家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藏着一份宇宙级答案!

4月1日,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首次公开展出月球正反面样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站在嫦娥七号模型前揭秘:2026年发射的嫦娥七号将直扑月球南极,用“飞檐走壁”的绝技寻找水冰。



而2028年的嫦娥八号更将化身“宇宙泥瓦匠”,用月壤打印出人类在月球的第一块砖,这场跨越38万公里的科技长征,正在改写人类探索地外天体的游戏规则。

南极掘冰:中国版“月球灯塔”的硬核密码

“别人在月球找水靠遥感,我们直接钻洞取样!”吴伟仁指着展览中嫦娥七号模型解释道,月球南极分布着数十个永久阴影坑,温度低至-233℃,极可能封存着以冰形态存在的水资源。

嫦娥七号将携带全球首台水分子分析仪,操控飞跃器从阳光照射区跳入黑暗深坑,完成人类首次“冰上芭蕾式”采样,这种“阳光区起飞、阴影区着陆”的极限操作。



当然这其中也需要突破三大技术壁垒,其一是导航革命,着陆器新增路标图像导航系统,在坑洼遍布的南极实现亚百米级精准着陆,精度比嫦娥五号提升两个数量级。

其二是抗寒黑科技,设备能在-173℃至120℃的极温差下连续工作100天,相当于在月球南极极昼期全程“超长待机”!

其三是飞跃器重生术,配备主动式着陆缓冲腿,像体操运动员空翻落地般实现三次重复起降,彻底颠覆传统探测器“一次性着陆”模式。

对比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依赖巨型火箭运输设备,中国方案用“轻量化+智能化”破局,NASA曾估算月球运水成本高达每公斤2万美元,而嫦娥七号若能证实南极冰储量,未来月面基地建设成本将骤降90%。



月面造房:宇宙泥瓦匠的“零成本”方程式

“从地球运砖去月球?那是上个世纪的笨办法!”吴伟仁笑着指向展区内的月壤制砖机原型。

这台全球首台“月球3D打印机”,能用1500℃激光烧结月壤,8小时产出强度超100兆帕的月壤砖,堪比地球钢筋混凝土。

2028年嫦娥八号任务将验证三大核心技术,其一是能源革命,通过光纤传输聚焦太阳能,在无氧环境中直接熔融月壤,省去传统烧结所需的外加燃料。



其二是自愈材料,实验显示月壤砖经历14天极寒与14天极热循环后,强度不降反升,颠覆材料学常识。

其三是机器人总动,50公斤重的“中国超级泥瓦匠”机器人,能自主完成找矿、烧结、砌筑全流程,建造速度比国际同类方案快3倍。

这套“就地取材、自主建造”的技术路线,让欧洲航天局“月球村”计划相形见绌——后者仍需从地球运输80%建材,单块砖运输成本就够在北京买套房。

而中国方案的目标很明确:用月壤造月宫,用阳光供能源,打造完全自给自足的“月球四合院”。

当嫦娥七号的模型在国家博物馆吸引游客驻足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工程师正调试着真实版“月球飞跃器”。



从绕月卫星到南极掘冰,从月壤研究到原位建房,中国探月工程用20年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正如展览中那块月球背面玄武岩所昭示的,宇宙从不偏爱任何文明,除非这个文明敢于把实验室建在38万公里之外。

而此刻,那台静静陈列的月壤制砖机,既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跨出地球摇篮的通行证,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赶超美国了,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