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赵振)春日的白龙江畔,陇南市武都区的田野间一派繁忙景象。农户们躬腰覆膜、播种土豆的身影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勾勒出春耕的生机画卷。
近年来,武都区以地膜覆盖技术为“金钥匙”,解锁马铃薯增产提质的密码,让传统“土疙瘩”变身乡村振兴的“金豆豆”,铺就了一条科技兴农的富民之路。
武都区依托独特的光热资源与地理优势,创新推广“顶凌覆膜”“双膜覆盖”等模式,将马铃薯上市时间提前百余天,填补市场空白,售价最高达每公斤8元。在川坝河谷区,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农户采用整薯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并制定《冬播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让科学种植有章可循。
2024年测产数据显示,全区冬播马铃薯平均亩产达3000公斤,亩产值突破6000元,较去年增产10%,总产值达2.4亿元。为让技术落地生根,武都区打出惠农“组合拳”:免费发放脱毒种薯、地膜及农机具,组织50余名农技人员“蹲点”田间,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覆盖农民2.4万人次。
在龙凤乡、鱼龙镇等地建设的千亩连片示范基地里,农技人员全程护航,从播种深度到覆膜技巧倾囊相授,将23个旱作农业示范点打造成“田间课堂”。
“政府送来种子、地膜,还教技术,种地越来越有底气!”角弓镇农户尚丽娟边铺膜边感慨。值得一提的是,“一地多用”在武都得到大力推广。角弓镇“冬播洋芋-玉米-大白菜”三茬轮作模式,年亩产值高达1.2万元;两水镇“水稻+洋芋”轮作让冬闲田焕发新生,预计2025年冬播洋芋产值将突破2600万元。白龙江沿岸的农田里,农户王德新蹲在地头盘算:“这季冬播洋芋赶早市,下茬种菜还能再赚一笔。”
科技赋能之下,武都马铃薯不仅畅销兰州、青海、四川等地,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打造品牌竞争力。增施农家肥、生物有机肥的绿色种养模式,让土豆光滑鲜亮、品质出众,田间堆放的发酵粪肥悄然见证着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未来三年,我们将实现角弓坝等区域冬播洋芋全覆盖,以‘一村一品’推动产业品牌化,让土豆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武都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当家”,武都区用一垄垄银膜托起增收希望,用每一次弯腰播种、每一粒破土新芽书写出“小土豆大产业”的振兴篇章。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