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跨越18年的入室抢婴案。当受害者家属控诉庭审过程和作案过程时,公众看到的不仅是法律对陈年旧案的追责,更是对人伦底线的捍卫。这起案件以极端暴力手段突破社会良知底线,其审理过程与判决结果,注定将成为检验法治成色的重要标尺。



案件细节令人发指:四名犯罪嫌疑人深夜切断全村电源,翻墙入室实施抢劫。他们殴打老人致其重伤,用钢管抵住受害者咽喉,在严密分工下抢走8个月大的婴儿。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暴力犯罪,已超越传统拐卖范畴,演变为明火执仗的抢劫罪与拐卖罪交织的恶性案件。据庭审披露,主犯曾某等人此前已有盗窃、强奸等前科,其犯罪轨迹呈现出从普通盗窃到暴力犯罪的升级态势,凸显对累犯严惩的必要性。



法律层面,此案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加重情节:以暴力手段绑架儿童、造成被害人亲属重伤、拐卖集团首要分子等要素一应俱全。庭审中控辩双方围绕翻供细节展开激烈交锋,但无论被告如何推诿,铁证如山的犯罪事实不容抵赖。

受害者家属的血泪控诉直击人心:姜甲儒爷爷因自责含恨离世,奶奶背负愧疚独居多年,母亲乔守芬在寻子路上数次遭遇生死危机。当被告人在庭审中抖腿、瞪视受害者家属时,这种毫无悔意的态度,不仅加剧了受害者的心理创伤,更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对这类犯罪的纵容,就是对法治权威的践踏。



值得关注的是,此案暴露出买方市场的顽固性。根据起诉书,涉案婴儿被以2.86万元价格贩卖,买方刘某夫妇的行为同样涉嫌收买被拐卖儿童罪。尽管现行法律对收买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但2024年修订的《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已明确取消免责条款,要求对收买行为从宽处理必须以配合解救为前提。这一变化释放出严惩买方市场的强烈信号,与社会呼吁"买卖同罪"的声音形成共振。

此案审理正值全国开展打击拐卖专项行动之际,其示范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刑罚的威慑力不仅在于严惩卖方,更需斩断买方链条。只有形成"不敢买、不能买、不想买"的社会共识,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犯罪土壤。

面对此类案件,公众期待的不仅是法律严惩,更是对制度漏洞的反思。例如,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以斩断犯罪信息链?怎样利用DNA技术建立更完善的寻亲机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司法机关、基层组织与科技力量的协同发力。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余华英案中强调的,打击拐卖犯罪既要保持高压态势,更要注重源头预防,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安全成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