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近年来,安徽省定远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更好保障老有所养,努力让全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特别是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覆盖面,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咔嚓咔嚓”声中,碎发纷纷扬扬地落下,老人面容焕发出新的光彩;盯着血压计上的刻度,听着“饮食清淡、适量运动”的叮嘱,老人连连称是;还有几位老友围坐在桌前,一边出牌一边聊着家常……日前,定远县能仁乡能仁社区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站点里,欢声笑语不断。
“老李,快来!牌桌给你留着呢!”78岁的村民李忠田给自家麦地喷完药,刚走到养老服务站点,就和老伙伴打起招呼,也被拽进了牌桌。“现在一闲下来就爱往这里跑,和老伙计们打打牌、说说话,日子别提多舒坦。”李忠田高兴地说,“每个月,理发师、社区医生都会到站点来,服务贴心还不花钱。”
养老服务。
这一幕,正是定远县创新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的生动写照。
作为百万户籍人口的农业大县,定远县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挑战。大量年轻人流入城市,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日益突出,留守老人的照料与情感关怀成为难题。
对此,定远县紧紧围绕“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和任务,积极探索发展一条“小投入、易操作、可持续”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倡导邻里互助,共同解决养老难题。其优势在于,一方面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服务,心理上更易接受;另一方面成本较低,无需大量资金投入,通过村民自愿参与就能运转。
在具体实践中,定远县以党建为引领,构建“1+1+N”站点服务体系。即,乡镇党委发挥引领作用,组织党员干部投身互助养老工作,设立总站统筹指导各分站点;互助站点则依据“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设立在条件适宜老年人家中,由签约老人负责日常管理;村级党组织通过按时开放站点、签约健康档案、安排兼职服务人员等措施,保障互助养老服务的有效开展。
活动现场。
能仁乡能仁社区涧东组的养老服务站点,就设在村民李长东、陆长凤两位老人的家里。“这个点选在我家,我心里头十分喜欢啊。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越来越好。”“我们也没有什么累的,就是做好服务。外面卫生有保洁打扫,社区也有人经常来看看。”两位老人高兴地说。
在“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和“自治自愿、互助养老、互相帮助、共建和谐”的原则下,定远县还着力解决好高龄、失能、失智、留守(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日间生活照料、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问题。
今年,该县制作包含困难帮扶、心理疏导、就餐就医等15项内容的互助养老服务清单,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平时,由年龄较小、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与高龄、独居、空巢、身体较差的老年人,自愿建立互助帮扶“对子”。同时,规范履行协议签订手续,明确各方责任,保障互助养老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定远县在农村互助式养老领域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在能仁乡、界牌集镇2个乡镇,探索建设农村互助式养老示范点,从运行情况来看,不仅有效解决部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有利于农村其他工作的有效开展,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目前,该县拥有30家养老机构、2500张床位,设立助餐点102个、农村幸福院11个,县城建有2个嵌入式养老机构。根据规划,今年该县将新建农村幸福院11个,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服务质量,推动互助养老工作,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周荔 谢燕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