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视剧里,我们看到古代打仗都是两军大将先上,然后士兵再冲锋。

有时候直接是两军将领分出胜负,士兵根本不上战场。

古代战场上,真是这么打仗吗?



大战三百回合

大部分古代战争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种情况,那就是两军交战之前,都是由两军将领面对面言语攻击一番。

你骂我无能,我笑你无耻,两人吵上一阵子后,才开始动手。

即便等到动手的时候,那也是十分讲究,你砍我一刀,我刺你一枪,一时难以分出胜负。



打到最后,大概率是一人拍马而逃,另一人高呼鼠辈,并让其来日再战。

打完这一套,双方士兵就跟着将领,齐刷刷的跑回城池,搞得这些士兵跟背景板一样。



更夸张的是,在很多影视剧中,这些大将军浑身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

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多斤,可在关羽手中仿佛只有七八斤重,挥舞起来一点都不吃力。



在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如此完善的今天,想要徒手拉起七八十斤的杠铃,那也是颇为吃力。

纵使古人天生神力,那他们的皮肤难道也是铁打的吗?

现代人下地干两天农活手上都能冒出四五个血泡,即便手上满是老茧的农民工,那也扛不住天天掰钢筋。



除了关羽,还有手持丈八蛇矛的张飞。

比如在对战吕布时,他动不动就要和吕布大战三百回合,即便不敌,那也能打上一百回合。

而在葭萌关之战时,张飞更是和马超打了三天,真就不累吗?



不说别的,就现代的拳击运动员,他们每次比赛总共十二回合,每回合三分钟。

而且中间还有休息一分钟,在此期间,可以喝水、降温以及布置战术等等。



比如最近爆火的张志磊,他多次击败国外拳王。很多人说他的身体素质,非常符合古代猛将的标准。

但即便是他,在比赛中也最多保持八、九个回合,八个回合之后体力下降得非常严重。



因此,大体重就意味着体能消耗太大。

而在影视剧中,这些体壮如牛的猛将,动不动就要大战三百回合,这可能吗?

即便人受得了,身下的战马估计都要累死吧……



真实的古战场

即便不了解历史,根据现代人的体魄推断,古人说的“大战三百回合”不现实。

而且在正史上,基本也没有这么打仗的。

更没见过打仗的时候,只打将领不打士兵的,难道留着士兵白吃干饭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

因为当时各诸侯国都听封于周天子,其行为也受限于礼制,将军交战比较讲究。

比如春秋时期的宋国和楚国打的泓水之战。



当时宋国作为老牌霸主,自然是瞧不上新兴霸主的楚国。

两方交战的地点在泓水之畔,当时宋国士兵率先来到战场,早早布下了阵营。

而楚国来得晚,错失战机,只能渡河而战。



在楚国渡河的时候,宋国臣子建议主动出击,趁着楚军渡河,打对面一个措手不及。

宋国公却坚决不出兵,并认为那样做有失大国风范,等楚军平安渡河后,要和对方来一场君子之战。



结果楚军刚渡过河,根本没等宋军列阵,便直接冲杀过来,反倒杀得宋军措手不及。

最后宋国大败,跌落神坛,失去霸主地位。

非但如此,楚国还将宋国公俘虏,以此换来了诸多利益。



从此之后,诸侯国在打仗就不再遵守什么“君子礼制”,只要能打赢战争,简直就是无所不用其极。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古代战争也开始讲究“兵不厌诈”。

因此,像东汉末年的三国大战,根本不可能出现两军将领面对面,居然没人趁机放冷箭的情况。



搁到古代,只要能杀伤敌军将领,别说偷偷放冷箭了,哪怕是下毒、刺杀,甚至用江湖手段,往对方眼睛里撒石灰都行。

就像在楚汉争霸的时候,项羽和刘邦两人对峙于鸿沟。



隔着巨大的鸿沟,项羽喊话刘邦,说两军这么硬耗着也不是一回事儿,干脆他们二人打一架算了。

这时候刘邦直接将项羽从头骂到脚,就是不出来应战。



不过想想也正常,项羽是什么人?

那可是力能扛鼎,敢带着三万铁骑,连夜奔袭数百里干趴刘邦五十万盟军的历史第一猛人。

刘邦本来就不擅长打仗,而且年纪还大了,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



古代战争的枯燥

没想到刘邦骂得兴起,竟然下意识地走出城墙掩体。项羽见状,立马拉弓搭箭,射向对方。

历史上的项羽,那是一个多么自傲的人?

即便是霸王项羽,在看到能射杀刘邦的时候,那也是立马射出冷箭,没有丝毫犹豫。



难道三国那些猛将比项羽还要面子?

影视剧和小说中之所以这么表现,那是因为古代真实战争十分残酷且枯燥。

古代打仗考验将领的并非是冲锋陷阵能力,而是运筹帷幄。



这里面的“运筹帷幄”也并非是诸葛亮那般,一会儿摆出八卦阵,一会儿摆出四象阵。

古代将领的运筹帷幄,是指如何妥善运送粮草和辎重,如何安排士兵安营扎寨,以及怎么快速地把军令传到每个士兵耳中。



古代不像现代,有着先进的通信系统以及便捷的运输系统。

军粮的运输是非常缓慢的,安营扎寨的过程也是比较麻烦的,还要管理士兵。

一旦造成众多士兵的不满,都不用敌人攻打,自己就先乱了。



还有两军交战的时候,因为战争信息不能实时传达,下达军令和接收战报都需要时间。

所以下达军令前,要提前预测战场战局;在接收到战报时,要推算传递战报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比如战报传到军营时,战报写的是右翼损失八千人,那此时此刻应该会上涨到一万人,甚至是全军覆没了。

所以,古战场上每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都是“最强大脑”,他们需要将所有信息牢记心中,然后才能安排战术。



而且古代冲锋也比较简单,除非峡谷和河道的短兵相接,平原战争非常枯燥。

两军一旦交战,优势方会分为三军,中军猛攻,争取将敌军一分为二,同时两翼大军进行骚扰。



而落后一方,要么选择合力突围,要么选择进入洼地或者高山,坚守一带,等待救援。

比如在长平之战时,赵括见不敌秦军,便选择收拢,等待赵军的救援。

而白起的秦军也不强攻,围而不攻。



两军就这么对峙了一个多月,最后赵军因为无粮无援,不战自溃。

三国时期也是,很多大仗一打就是几个月,甚至是长达半年,其中大部分都是对峙时间。

等到冲锋时,可能几个时辰就能分出胜负。



而且打仗的时候,很少会有将领率兵冲锋,大部分都是坐镇后方,指挥士兵冲锋作战。

影视剧中那么拍,首先是士兵冲杀在一起,不好看,经费也高。

再者小说这么写,是因为两军将领单挑能写出花来,一旦士兵冲锋起来,也只能用伤亡人数概括了,很难吸引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