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当卡塔尔空军战机出现在希腊安兹拉维扎空军基地,与以色列、美国以及多国部队一道执行“德尔斐的驾车人2025”联合空中演习时,世界正在见证一场隐秘而剧烈的地缘重组。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演练,而是一场外交禁忌的突破,是中东旧秩序在现实威胁压力下的悄然裂解。最让人震撼的,不是美国再度牵头地区联军,而是那个一直对以色列持强硬立场、尚未与其建交的国家——卡塔尔,如今竟然罕见地出现在同一演训阵线之上。
这场于3月31日至4月11日举行的多国空中演习,表面上是针对空中作战能力与联盟协同的测试,实质上却是一次地缘政治投射仪。从美国、以色列,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印度,再到阿联酋与卡塔尔,这个演习的“成员表”本身就是国际战略风向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卡塔尔的出现,令外界瞠目——一个在加沙战争期间曾强烈谴责以色列、长期扮演哈马斯“对话中介”角色的国家,如今与以军同场起飞,这绝非简单的“技术协作”。
尤其,这一变化发生在一个极其敏感的时间点上: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正在飙升,美国对伊朗的姿态日益咄咄逼人,胡塞武装与美军在红海正展开实质冲突。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边境摩擦也随时可能失控。而在巴以战火仍未停息之际,卡塔尔选择参加这场演习,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两个信号:第一,卡塔尔的安全战略正在迅速现实主义化;第二,中东“阿拉伯统一抗以”的时代,正在悄然终结。
长久以来,卡塔尔被视为海湾地区少数仍坚持巴勒斯坦立场的国家。它拒绝加入《亚伯拉罕协议》,坚持不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它是哈马斯的重要对话渠道和财务支持者,在外交上更常以“调解者”而非“协作者”自居。然而,这一次,它竟在没有任何正式建交的前提下,与以色列共享战场、共享信息、甚至共享敌我识别系统。表面上看,这是“演习”;实质上,是一次“事实上的军事互认”。
阿联酋与以色列的军事合作已是常态,自2020年签署《亚伯拉罕协议》以来,两国不仅开放领空、共享情报,还在红海沿线部署联合海军。而卡塔尔,这个曾经在中东对抗中试图“左右逢源”的国家,如今却选择以这样一种高调、无退路的方式,向现实靠拢。这不是政策转型,而是战略投诚。
当然,卡塔尔不会轻易公开解释这一动作背后的真实意图。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这既有对伊朗威胁的深层焦虑,也有对美国压力的战术回应。作为美国在该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前哨之一,卡塔尔境内长期驻扎美军中东司令部,其国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绑定于美国的战略设计。当美国主导以色列为中心的地区安全联盟时,卡塔尔若继续“独立行事”,风险只会日益扩大。
更深层的,是对国内安全态势的担忧。以色列与海湾国家的合作早已不局限于外敌防范,还延伸到网络安全、反恐、港口监管等多个敏感领域。在沙特、阿联酋都已转向对以合作的大趋势下,卡塔尔若长期缺席,将面临“被孤立”的结构性风险。既然政治正常化暂难实现,不如从军事“合作切入”,逐步打开关系突破口。这种“低调试水”,可能才是本次演习最深层的地缘考量。
然而,这种做法的风险不容低估。卡塔尔至今仍在国际场合高调支持巴勒斯坦合法权利,其民众舆论也对以色列持强烈抵制情绪。在加沙危机尚未缓解、拉法尚在流血的当下,任何“与以色列同场”的举动,都可能被解读为政治投降。而卡塔尔的此番“破冰”,若无后续明确交代,极有可能在国内激发不满,在地区引发道义困境。
这正是中东政治的悖论所在:安全的现实主义,与身份的意识形态,在枪声与油价之间不断撕扯。一方面,各国都在向“以色列现实地位”妥协,以换取美国的保护与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巴勒斯坦问题”仍是中东舆情的核心底线,任何动摇都可能引爆政治地雷。卡塔尔此次参演,或许只是技术层面的“协同演练”,但在中东,每一次军演背后,都是一次立场重塑的真实倒影。
卡以“同场起飞”,虽然还不足以称之为“建交”,却已足够震撼;虽还远未成为联盟,却已实质打破了双方军事互信的零基础。在接下来的数月乃至数年,若更多阿拉伯国家加入以色列主导的多边军事演训体系,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巴勒斯坦,或许正在从地区战略优先项中被“事实性”移除。
“德尔斐的驾车人2025”不仅是一次军演,它更像是一份中东未来图景的草图。在这张图中,以色列不再是孤岛,卡塔尔也不再是例外。中东的旧框架正在瓦解,新的权力网络正在搭建。而当炮声再响时,这些战机将飞向哪里,代表的又将是谁的立场,已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