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乌江”场景复原展项 遵义会议纪念馆供图
水流湍急、战火纷飞……走进贵州遵义会议陈列馆,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仿佛在眼前再现。在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实施的展陈数字化提升项目,对遵义会议陈列馆序厅、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重要场景进行了数字化赋能。
“突破乌江”场景复原展项原为静态展示模式。为进一步提升这一展项的沉浸感,结合场景及故事,采取“投影+声光电+三维动画”相结合的模式,在原静态场景、静态油画等基础上叠加新媒体成像技术、动画、粒子爆炸等特效,激活了历史场景。
在三渡、四渡赤水展区,静态渡口场景加入水纹特效装置,墙面场景利用三维动画进行还原展示,并添加了白鹭由远及近飞入画面的动画场景,使场景动静结合、更具生趣,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性、生动性。
遵义会议陈列馆一楼展厅的红军标语文物墙,原为“实物+展标”的传统展陈形式,其中部分标语文物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斑驳。因此,在不破坏原基础玻璃的情况下,遵义会议陈列馆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对标语文物进行局部展示增强、标语字迹增强等,同时增加背景和故事介绍。
遵义会议陈列馆二楼展厅的长征路线图展项,原为传统的静态沙盘展现形式,观众难以看懂中央红军从瑞金到贵州、再到延安的长征路线。为此,在不对原有沙盘进行改动的前提下,增设数字光影设备,对原沙盘进行数字化展陈效果提升,让红军长征路线及红军长征在贵州的重大战役、战斗亮起来、动起来,提高了展览的生动性。
近年来,通过开展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展陈数字化提升项目,遵义会议纪念馆逐步推进数字化进程。在馆藏文物数字化建设、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建设、数字化保护成果在展陈上的运用、多媒体展项及展陈数字化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馆藏文物数字化建设上,遵义会议纪念馆通过实施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运用精细化数据采集技术,对遵义会议纪念馆馆藏文物开展原始数字化信息采集,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形成文物三维模型及其他可视化数字资源。先后采集制作160件馆藏珍贵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并制作基于存档级(文物修复保护)、展示级(展陈利用)两种类型的文物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物数字互动屏系统对外展示,观众可以通过触摸文物模型,360度观看文物细节,深层次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及相关资料。
在完成革命文物资源数据采集及模型制作的基础上,遵义会议纪念馆利用AR、互动大屏、多点触控技术,开发文物展示AR系统、文物数字互动屏系统及文物知识问答互动游戏,以提升纪念馆数字化资源展示利用水平。其中,制作的长征、遵义会议相关内容的拼图游戏、答题游戏,让观众在互动中加深了对红色历史的认识。
遵义会议纪念馆机关党委副书记黄超表示,展陈方式从“静态被动”向“主动交互”转变,使观众的互动感、体验感得到了提升。通过数字化技术,观众可以触摸文物、对话历史,亲临场景、体验征程。展陈的数字化提升吸引了更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进陈列馆,了解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历史,感悟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与科技融合,通过VR技术,在线上再现各场馆建筑和辅助陈列、遵义会议陈列馆主题展览,补充完善优化现有数据,建立线上观展场景,为观众提供全面的数字化信息。”黄超表示。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