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破局:5000 重兵压境立陶宛
2025 年 4 月 1 日,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郊外的阅兵场上,德国国防军正式激活了第 45 装甲旅。这支配备 “豹 2” 主战坦克和 “拳师犬” 装甲车的 5000 人部队,将在 2027 年前建成永久军事基地 —— 这是德国自二战结束 78 年来首次在海外部署常备军队。
战略深意:
- 北约东翼 “定海神针”:德国选择立陶宛并非偶然。这个波罗的海国家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仅一河之隔,是北约最靠近莫斯科的防线之一。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直言:“我们不仅在保卫立陶宛,更是在保卫整个欧洲的自由。”
- 打破历史禁忌:二战后德国长期奉行 “海外派兵审慎政策”,上一次大规模海外驻军还是冷战时期的北约常规部署。此次突破标志着欧洲安全格局从 “美国主导” 向 “欧洲自主” 的关键转折。
- 对俄威慑升级:俄军在白俄罗斯的 “西部军区” 距立陶宛边境仅 150 公里。德国将领胡伯少将警告:“普京可能利用乌克兰停火机会,将兵力调往波罗的海方向。”
新成立的第 45 旅的盾形纹章
摩尔多瓦警报:被俄罗斯 “混合战争” 吞噬的前线
与德国的军事动作形成呼应的,是摩尔多瓦外长波波伊 4 月 2 日的紧急访美。这个夹在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之间的小国,正面临着俄军 “未宣战的入侵”:
- 能源勒索: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突然切断供气,导致摩尔多瓦 60% 家庭陷入供暖危机。波波伊在大西洋理事会演讲时直言:“普京明白,寒冷的冬天比导弹更能瓦解一个国家的意志。”
- 难民危机:超过 50 万乌克兰难民涌入摩尔多瓦,占其总人口的 15%。俄媒却造谣称 “乌克兰纳粹分子在摩尔多瓦训练”,试图制造社会动荡。
- 军事渗透:俄军 “瓦格纳集团” 雇佣兵伪装成 “维和部队”,在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囤积武器。卫星图像显示,该地区俄军装备数量在三个月内激增 300%。
摩尔达维亚外交部长米哈伊·波波伊
德国和摩尔多瓦的危机,本质上是特朗普政府 “美国优先” 战略的连锁反应:
- 军费摊派压力:特朗普要求北约欧洲成员国将军费提升至 GDP 的 4%,否则削减驻欧美军。德国被迫将国防预算从 1.5% 提高至 2.5%,但仍被批评 “行动太慢”。
- 对俄缓和争议:特朗普多次称赞普京 “有领导力”,并暗示可能承认俄罗斯对乌东四州的控制权。这种态度让东欧国家陷入恐慌 —— 波兰外长拉乌警告:“如果美国抛弃我们,欧洲将回到 1938 年的绥靖时代。”
- 能源博弈激化:美国一边向欧洲推销高价液化天然气(LNG),一边默许印度、中国大量进口俄油。这种 “经济制裁与能源套利并行” 的策略,让欧洲陷入 “流血又流泪” 的困境。
特朗普
当德国坦克碾碎立陶宛的冻土,当摩尔多瓦民众在烛光中抗议能源断供,这场始于乌克兰的危机正在重塑整个欧洲的安全秩序。特朗普政府的 “美国优先” 战略,看似在减轻负担,实则是在逼迫欧洲走出 “安全舒适区”。
未来十年,我们或将见证一个更加分裂但也更加自主的欧洲 —— 而这一切的代价,正在被无数普通人默默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