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炊事班不用站岗”的讨论引发热议。有人羡慕他们能“躲过”夜岗的煎熬,也有人质疑:“同样是兵,凭什么他们搞特殊?”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翻查了近年部队管理规定、老兵口述和官方报道,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炊事班日常。


凌晨四点半,营区的路灯还亮着,风卷着寒意钻进衣领。炊事兵老王摸黑起床,套上围裙走向灶台。这是他入伍第三年,也是他在炊事班的第900天。他说:“别人以为炊事班不用站岗是享福,可我们的‘岗’从睁眼就开始了。”案板上堆着50斤面粉,他要赶在六点前蒸好300个馒头,煮好5大锅粥。窗外一片寂静,只有灶火“噼啪”声和揉面的闷响。这种“与星辰为伴”的日常,正是炊事班无需站岗的代价。

部队作息表上,战斗班排六点起床,而炊事班的闹钟永远定在四点半。当其他战士还在梦乡,他们已开始备菜、和面、熬汤。一位退役炊事班长回忆:“夏天蒸笼边温度超过50℃,冬天洗菜水刺骨,手上全是冻疮。”若赶上野外拉练,他们要背着铁锅徒步,在荒地上挖无烟灶,半小时内让全连吃上热饭。这种高强度劳作下,若再安排夜间站岗,身体根本扛不住。曾有连队尝试让炊事兵轮岗,结果早餐延迟一小时,全连训练计划被打乱。自此,“免站岗”成了不成文的铁律。


站岗是军人的荣耀,但炊事班的“战场”在灶台。笔者曾采访一位边防连炊事员,他所在哨所海拔5000米,水烧到70℃就沸腾,面条煮不熟是常事。为让战友吃上热乎饭,他发明了高压锅蒸馒头,用牛粪当燃料调节火候。他说:“哨所里每个人都是钢钉,我们负责给钢钉淬火。”这种付出并不比持枪站岗轻松——一次演习中,某连队因炊事班被“敌”方偷袭断炊,士兵体力骤降,最终任务失败。指挥官感叹:“打仗打的是后勤,炊事班也是战斗力!”

在部队,最易“引战”的不是战术分歧,而是饭菜口味。网页4记录了一个真实场景:某次馒头碱放多了,食堂里炸开锅,连长拍桌子骂人,炊事兵低头挨训。另一位炊事员苦笑:“南甜北咸,有人要辣有人忌口,比解方程还难。”为照顾伤病员,他们得额外开小灶;逢年过节包饺子,一人擀皮供全班……这些琐碎背后,是300天无休的坚守。一位老兵说:“站岗两小时能换班,可炊事班的‘岗’从凌晨到深夜,永远不能撤。”

不用站岗的“优待”,反而让炊事兵面临尴尬。新兵怕被分到炊事班,觉得“不像真正的兵”;评功评奖时,他们常因“缺乏军事成绩”被忽略。但鲜有人知,野战炊事车操作、野战炊具维修、战时饮食保障都是专业考核项目。某旅曾组织炊事兵比武,要求背着30斤装备5公里越野后,40分钟内做出四菜一汤。参赛者说:“这比站夜岗难十倍!”


夜幕降临,营区哨兵持枪伫立,炊事班却在刷洗最后一口锅。炉灶余温未散,老王揉着酸痛的腰说:“当兵前以为扛枪才算英雄,现在懂了——能让战友吃饱饭去战斗,也是英雄。”或许,军队的伟大不仅在于钢枪与界碑,更在于这些无声处托举战力的背影。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军人的价值,从不在于站在哪个岗位,而在于是否扛起了属于自己那份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