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2024年12月26日,第六代战机在中国四川成都被观察到进行飞行测试,如果再加上之前9月6日低调公布试飞成功的空天飞机,中国空军的进步着实令人震惊。2025年3月21日,美国总统与国防部也宣布,把美制第六代战机的合约批给波音公司。由此看起来,中美双方在空军和制空权方面的竞争愈发白热化。但笔者认为,全球发达国家空军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在有人驾驶飞机的第六代、第七代等技术标准上进行代际竞争,而是面对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到底在可见的将来,无人驾驶的战机会否取代有人驾驶的战机?



这里讲的无人战机,虽然包括现在已经用于实战的无人机,但不限于此。在不远的未来,无人驾驶的战斗机和战略轰炸机,无论是六代机、空天战机,还是超高音速等等依据不同技术标准定义的作战飞机,如马斯克(Elon Musk)所说,都将是走向无人驾驶这个大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呢?老马强调的是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必然发展趋势,笔者更关注以下一点:

对飞机发展的最大约束,其实不是飞机的物料、结构设计、指控通讯系统和引擎等纯技术、纯工艺因素,而是人作为飞机驾驶员的生理局限!

航空学有一个概念叫做G力(Gravitational force equivalent),简单讲就是当飞行器加速或减速时所产生的承受力单位,飞行器加速或上升时,G力是正数,反之,飞行器减速或下降时,G力是负数。但这里的正负数只是方便表示运动的方向,并不等于负G力比正G力让飞行员更好受,实际上是按照G力单位的绝对值来衡量对飞行员的生理压力。据说,一个训练有素的飞行军官,能承受7到8个单位的G力,但维持的时限是30秒,超过这个时间的话,飞行员就会出现晕眩甚至短暂致盲、脸部肌肉扭曲等生理反应。普通人顶多就是能承受6个单位G力,也是时限30秒。但如果把飞机的性能发挥到极限,举例说六代机,可以产生12G到15G,如果飞机结构设计得宜,可以上升到20G,导弹更可以达到60G!



所以,如果真的要把战机的性能充分发挥到技术和工艺设计的最大化效能时,战斗力当然最强,但任何人类飞行员都在生理上承受不了,所以未来发展趋势就是“舍人追力”——舍弃对飞行员的人力依赖,打破生理局限,追求战机战斗力和飞行性能的最大化发挥!

2025年3月9日,美国空军正式将其首批两架协同作战的无人机(CCA)归类为战斗机。这两架原型机分别是通用原子公司研制的YFQ-42A和安杜里尔工业公司的YFQ-44A,它们是首批获得战斗机编号的无人机。根据美国空军的命名惯例,Y代表原型机,F代表战斗机,Q表示无人系统。一旦这些飞机进入量产阶段,Y将从它们的名称中去掉。协同作战飞机项目旨在将自主无人机作为“忠诚僚机”,与F-35闪电II等有人驾驶战斗机并肩飞行。



所谓“忠诚僚机”,指的是这些无人机的运作几乎是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干扰。比方说,如果僚机是有人驾驶的话,飞行员难免有体力不支、精神不振、战技未精甚至与驾驶“(队)长机”的队长存在合作上的困难等问题,但无人驾驶的“僚机”就绝对忠诚地执行队长和地面指挥的命令,所以称之为“忠诚”。虽然这里强调的是无人机的非人格化执行作战命令的特征,但毕竟已经体现出无人驾驶对有人驾驶局限性的突破。人类飞行员精神因素的局限性已经被突破,肉体生理因素的局限性之突破,并取代人类飞行员独立作战,是迟早的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