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这首以《寒食》为题的绝句,说的是中国最古老的,以祭祀为主题的节日。明天,即4月3日,是寒食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这首《清明》脍炙人口,几乎成为了清明的诗词名片。后天,即4月4日,是清明节。

那么寒食和清明又有什么关联呢?我们来说说这两个节日的故事。


寒食节和清明节,在远古时期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关于寒食节的由来,有几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 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在青年时代,重耳到骊姬之乱的迫害,不得以流亡国外19年,其中受尽颠沛流离,缺衣少食之苦。介子推一路跟随重耳不离不弃,在重耳饿得不行的时候,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烤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到了晋国,做了国王,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封赏功臣,介子推坚决不受封赏,并逃到深山躲避起来。晋文公让人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却把介子推给烧死了。晋文公懊悔不已,下令晋国自此一月不得生火。

在烧山之后,晋文公只找到介子推的一双鞋子。他把鞋子带回宫里,每天早上对鞋子行礼,问好:“足下别来无恙?”这句话一直流传到今天。

关于寒食节的来源,还有一个说法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这就是远古的改火旧俗。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当时北方中原一带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改火?以前不像现在,有火柴、打火机这些工具可以取火,人们取火非常不方便,因此需要在家里保存火种。但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还有春雷发生容易引起山火。所以,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 的火种全部熄灭,谓之“禁火”。然后载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 产与生活的起点,就是“改火”。关于改火的日期,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我们再来说说清明节。

清明祭祖的习俗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而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关于清明节的历史,最早在周代就已有了记载,可以说是非常久远。

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祭祀活动。在唐代以前,一直是寒食节和清明节并重,并分别放假。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寒食节和清明节都与祭祀有很大的关系,至于清明踏青的由来,我们要介绍远古时期的另一个节日,上巳(sì)节。

上巳节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后代沿袭下来,逐渐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三个节日合一,清明节成为春天最重要节日。

不过,过去清明节放假七天,现在才一天。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