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常市调时有个小癖好——拍各种有趣的标识。倒不是正儿八经的导视系统,那个可参考《导视系统特辑》一文,并不在此系列的讨论范畴。

我说的有趣,是比如乘电梯时看到下图中的禁止玩耍



我满脑子都是



图:来自豆瓣

而同样是禁止玩耍,也有这样的这是在踢球么?!



经过日积月累,终于攒出了一些有趣的案例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01期,我将延续上两张画面,专注于直达梯门上的标识们。之所以以此为选题,是因为汇总至今,发现直达梯似乎是标识们最自由发挥的空间之一。

它存在于绝大多数的商业项目中,具有警示作用,甚至也可视作为一种“免责申明”(你可以不看,但我不能不标),但不同的项目对于标识内容的选取几乎又都各有想法(上两张图难得内容一致,但画风又完全不同),下文详解。

就我已经汇总的素材来看,直达梯门上的标识内容包括且不限于:

禁止玩耍(嬉戏)、严禁扒门、勿用锐器操作、禁止依靠、严禁超载、儿童乘梯成人陪同、小心夹手、禁止跑入、禁止吸烟等。

在内容数量方面,少则2项



多至6项



绝大多数为4项,但也有这种看似4项,实际2项的案例。还是对称的,好像在说“这边不准靠、那边也不准靠”,“小心夹到左手,也要小心夹到右手哦”。



数量上的不同,个人认为是不同项目对于各种注意事项的轻重缓急自有判断。此外,内容上的趣(cáo)味(diǎn)也不少。

例如有些画面抽象、字小甚至不配文字说明,客人要凑近才能看到,甚至揣摩一下才能悟出其中含义。悖论点在于,人们在乘坐直达梯时,一方面未必会特地留意或凑近去看这些标识,另一方面标识并不应该只是给最靠近门口的客人看的,因此如果大多数人看不到或者忽略,那预警作用就无从谈起了。

个人认为从用户体验上相对比较合理的案例,例如禁止扒门,这个动作是要凑近门才能做的,贴在用户视野前方,确实是有警示作用(虽然这理应是公民常识)。小心夹手、禁止依靠等也是同理。



而严禁超载这种意义就不大了。毕竟超不超载,电梯系统感应会提示,超载了就会停止运行,作为客人来讲,此提示几乎是无意义的(下面这个嬉戏动作也是搞笑)。



禁止跑入也是类似的悖论,因为电梯门开着的时候,那个准备跑入的客人是看不到标识的,同样更像是一则免责声明(当然我也不认为这一定没必要)。

标识设计风格方面,多数是以火柴人的图示风格进行简约呈现。部分项目则会用红色强调禁止;有些项目则会进一步加入底色,更为醒目,如下图所示,红色是“禁止”,绿色则是“应该”的意思,虽然牺牲了些许美观统一性,但彰显实用主义和色彩逻辑。



关于导视系统的实用主义和色彩逻辑,可参考《LaLaport上海金桥 | 简单实用主义典范》一文。

工艺方面,当然也有优劣,这点从本文各种图片素材的呈现就能略睹一二,这里就不赘述了。



另外还有位置方面,绝大多数都以直达梯两扇门中央左右平均分布,也有少数案例选择贴于一侧,但贴在门的顶部我就不知道原因何在了(大概是因为当客人在电梯里时,会不自觉的向上看以避免目光交流?I人感到有被理解,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有趣的特例)。



求助AI,本文所述的标识系统,是直达梯标识中的一个分支,属于安全警示标识,又分为:

禁止性标识:如“禁止超载”“禁止倚靠电梯门”“禁止吸烟”“禁止撞击”“禁止火灾时使用”等。

提示性标识:如“请勿倚靠电梯门”“请勿在电梯内吸烟”“请勿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等。

紧急性标识:如“紧急停止按钮位置”“紧急电话使用方法”等。

我也因此终于知道了上文有一张画面原来是“禁止火灾时使用”的意思,原本以为是禁止纵火呢,毕竟也有一条“请勿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图抽象我也抽象……



标识形态设计千姿百态,大家都有做,但又各自不同,从一个小细节,能看出不同项目的重点目标客群以及价值观(比如重视家庭客的往往会加入“儿童乘梯成人陪同”这项),这还挺有意思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