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四川方言短剧《家里家外》,整部作品完全吊打同期其他不走心无逻辑的潲水短剧,那些多看一眼都让人胃部不适,而这部却如沐春风,让人不忍快进。除了合理的剧情,正确的三观,以及编导演全体人员的认真对待,复原的80年代四川的风貌真是高度还原,其中一则细节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天府可乐,但是整个时间线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有天府可乐吗?我一个八零后当年知道天府可乐,但是好像没有喝过,那么这个天府可乐到底有何来头,后来怎么样了?今天江阳沽酒客跟大家说一说。



天府可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起源于重庆美华汽水厂,最初生产青鸟汽水,在时代的变迁中,先后更名为中国汽水厂、重庆冰厂、重庆饮料厂等,业务也拓展至汽水、冰糕、食品等领域。到了1980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重庆饮料厂与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联手,成功研制出天府可乐配方,这是国内首款以天然中药成分为原料的可乐配方,次年,天府可乐正式面市,从此开启了一段辉煌历程。



20世纪80年代,天府可乐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1984年,在国家原轻工部的产品质量评议中,天府可乐脱颖而出,力压可口可乐等一众国际品牌,展现出强大的品质实力。1985年,更是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定为国宴饮料,享有“一代名饮”的美誉。巅峰时期,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下属灌装厂多达108个,产品涵盖四大类50多种,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75% ,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日本、莫斯科、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饮料行业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然而,1994年与百事可乐的合资,成为天府可乐命运的转折点。百事可乐通过合资获取了天府可乐的营销网络后,便开始压缩其产量,致使天府可乐的市场份额逐年锐减,从最初的75%降至1% ,几乎从市场上销声匿迹,累计亏损高达7000万元。2006年,天府可乐无奈将股权出让,陷入长达十余年的沉寂。

但天府可乐的团队并未放弃,2008年,天府可乐踏上追讨品牌和核心配方的艰难征程。经过不懈努力,2010年,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天府可乐胜诉,成功拿回品牌及其核心配方;2013年,又顺利夺回商标。2016年,在沉寂20余年后,天府可乐带着国人的情怀与期待,重新回归市场。



复出后的天府可乐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潮流。2021年,对产品进行全面焕新升级,推出草本加强型可乐和青鸟橙汁汽水,包装设计更加简洁时尚,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2022年,推出无糖型可乐,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并与陈昌银麻花、泸州老窖等品牌跨界联动,推出联名款产品,拓展品牌影响力。



2025年,天府可乐在产品创新上再进一步,接连推出“天府可乐小胖罐”“天府可乐电解质”系列、“天府可乐大胖瓶”等新品。“小胖罐”以年轻化、便携化设计抢占即饮市场;“电解质”系列主打运动健康场景,填补功能性可乐饮料空白;“大胖瓶”则凭借高性价比切入大众消费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 。

在渠道建设和市场拓展方面,天府可乐也在稳步推进。目前,销售网络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和贵州等地,川渝市场占比达70%,同时逐步向内蒙古、新疆、广东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区渗透,尽管在部分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销量正稳步增长。此外,天府可乐还积极参加各类展会,如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通过场景化体验、互动等形式,传递“国货自信”与“品质匠心”,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天府可乐的工厂生产二期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计划通过光伏设备铺排、智能化生产线升级、绿色制造工艺应用及产能扩容,进一步夯实企业发展根基,力争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国货名片。从辉煌到低谷,再到如今的强势复兴,天府可乐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奋斗史,更是中国民族饮料产业发展的缩影。未来,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中,天府可乐将继续凭借独特的产品优势和品牌魅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让这瓶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可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下次再看到类似勾起时代记忆的影视作品时,我们也能对其中这些细节背后的故事,有更深的了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