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元宝’燃烧的过程中我一直心里默念平安健康……”3月30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一路口,44岁的女子张某未做安全防护,冒风烧纸祈福,没想到祈福未成,反酿祸端,纸钱残火引发火灾事故,造成7辆机动车被烧毁、2辆被烧损。《检察日报》记者4月1日从朝阳区消防救援支队获悉,嫌疑人张某目前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在朝阳区嘉创路与无名路交叉口的监控画面里,张某弯腰点燃“金元宝”的身影,恰似文明长河中的一帧剪影。这个持续了10分钟的祈福仪式,最终以7辆机动车被烧毁、2辆被烧损为结局,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推向极致。

几乎每年清明节祭祀都会引发火灾,北京消防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祭祀活动引发的火灾占春季火情总量的27%,这些数字背后,是传统祭祀方式与城市安全规范日益尖锐的矛盾。张某选择的烧纸地点,铁皮围挡与枯草丛生的夹缝空间,恰是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的治理盲区。这种“三不管”地带的存在,折射出城市空间规划中传统文化容器的缺失。当市政部门用“严禁焚烧”的标识覆盖传统祭祀需求,实际上制造了更多隐秘的危险角落。

而张某的操作不当,埋下了巨大风险:“在‘金元宝’燃烧的过程中我一直心里默念平安健康,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0分钟。”张某说,“烧完纸,我用木棍简单扒拉了一下就离开了,没有用土掩埋或用水浇等方式进行处理,也没有确认灰烬是否烧透。”张某离开后,未燃尽的火星引燃旁边杂草并迅速蔓延,火焰穿过铁皮围挡下方缝隙,最终引燃了旁边停放的车辆。

张某的“祭祀习俗”与《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的明文规定形成尖锐对峙。但文化伦理不是违法的理由,《消防法》早已将过失引发火灾的法律责任清晰界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9辆汽车数百万的损毁估值,注定让这个传统习俗的践行者付出沉重代价。

火灾无情,用火当十二分注意,“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已经到来,清明祭扫更要注意防火灾。随着祭扫也进入高峰期,森防工作迎来严峻考验。我们在祭奠先祖、追思故人时也绝不能忽视防火安全,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惹火上身”,酿成大祸。

缅怀先人、寄托情思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但在祭扫活动中疏忽用火极易引发火灾,“安全祭扫”绝非口号。各墓地陵园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要主动查找服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努力提高祭扫服务管理质量和人性化水平。

农村人在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之际,尤其要时刻绷紧防火这根弦,切勿在山林等易燃区域乱扔烟蒂、焚烧纸钱等,以免引发火灾事故。如非要焚烧纸钱,一定要处理好不留下火种,杜绝火灾隐患。

这起火灾应成为移风易俗的再提醒,各地应当引导市民群众理性追思、文明祭扫,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推行的“无烟墓区”,“云祭扫”平台,当AR技术能模拟纸钱飞舞,当生物降解祭品可替代明火焚烧,传统仪式的精神内核完全能在安全边界内延续。

传统习俗的现代化转型不是文化背叛,而是文明延续的必然选择。唯有将敬畏之心从神灵转向生命,从虚无转向现实,才能真正守护人间烟火的平安绵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