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朱泊宇
纵览新闻记者 边义婷
“这里是高纪庄突围战纪念馆,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下回民支队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故事……”
又是一年清明时。每年这个时候,70岁的王志杰都格外忙碌。他在衡水市阜城县本斋纪念园内,义务为前来扫墓的人讲解红色故事,有时一天要讲七八场。讲到动情处,他红了眼眶,忍不住哽咽落泪。
一句承诺,两代人接力守护83年
王志杰是衡水市阜城县纪庄村村民,也是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烈士墓的“第二代守墓人”。
据阜城县志记载,1942年春,侵华日军先后对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政策,妄图消灭抗日力量。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在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时,在阜城县纪庄一带与日寇相遇,全体将士浴血奋战,共歼灭日伪军300余人,胜利突破敌人防线,但88名英雄也为国捐躯,将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这次战斗被称为“高纪庄突围战”。
“我的父亲是党员,也是纪庄村村长。战斗打响时,他自告奋勇为回民支队当向导,动员乡亲们为部队提供支援……”王志杰告诉记者,他的父亲王梦北就是这场突围战的亲历者。
王志杰介绍,突围战结束后,父亲组织乡亲们将烈士们掩埋。3天后,父亲和乡亲们配合赶回纪庄村的马本斋司令,将烈士们迁葬到村西一处空地上,为烈士举行了葬礼,之后建起了烈士陵园。
“战斗还在继续,谁来守护这些烈士?”马本斋司令员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王志杰的父亲王梦北。他当即站出来许下诺言:“誓死看护陵园。”
王志杰看着父亲王梦北的照片。白中豪摄。
自此,“守墓”变成了王梦北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每天都要去墓地看一看。然而,1979年,王梦北突发脑中风,身体行动不便。高中毕业的王志杰本来在当地一家兽医站工作,在那个年代,他已经算是高学历。但父亲生病后,他毅然辞职回乡,照顾父亲,每天蹬着三轮车带父亲去墓地,陪着他一起守墓。
因为一句承诺,王梦北一守便是51年,直到1993年去世。王志杰回忆,父亲去世前,在烈士墓前哭着说:“兄弟们对不住了,以后这个地方我可能来不了了。这是我小儿子,以后就由他接替我了。”
“父亲当时说,他是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倒在敌人的炮火中,这些烈士没有家人,有的甚至没有留下姓名。他们都是为了打败侵略者牺牲的,没有他们就没有咱们的今天。”王志杰想起当时的情景,眼眶湿润了,“所以父亲要求我一生什么都不做,也要守护好烈士的墓地,讲好烈士的故事。”
1993年,王志杰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承诺继续守护这片烈士墓,并一直守护到现在。“在我心目中,这些烈士像我的家人一样。”他说。
最大心愿,让88位烈士不再是“无名英雄”
“我是烈士杨万海的侄孙。”
“我是烈士赵志同的侄子。”
“我是烈士杨世桐的侄孙。”
在本斋纪念园的英雄墙前,几位烈士家属看着刻在石碑上的名字,追忆亲人。71岁的烈士家属赵茂贵用手反复抚摸着“赵志同”这个名字,哽咽着说:“80多年了,终于见到了。”
王志杰和烈士家属站在英雄墙前追忆英烈。朱泊宇摄。
“烈士陵园里安葬的88名战士中,年龄最大的30岁,最小的仅13岁。多数人都没有留下姓名、籍贯等信息,有的还是化名。”王志杰说,烈士不该被历史遗忘,不能让烈士无名。
2012年,得知政府要翻修烈士陵园,王志杰萌生了为烈士寻亲的想法。他希望找到烈士的家人,把这些英雄的名字刻在英雄墙上,将他们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然而,为烈士寻亲谈何容易。上哪儿寻?怎么寻?王志杰反复琢磨。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走访了衡水、沧州、保定等地的多个县市,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还通过新闻媒体呼吁社会各界帮助寻找烈士亲属。
因为从小跟在父亲身边,王志杰常常听父亲讲起那段历史。他根据父亲的口述,结合回民支队老战士的回忆录,整理出1.3万字的《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高纪庄突围作战亲历记》,让寻亲有了线索。这本书在2012年首次印刷了1500册,很快被分发一空。2015年,他又加印了1500册,并将寻亲的成果也写入了书中。
“我写这本书不仅是为了帮烈士寻亲,也是为了宣传回民支队的战斗精神。”王志杰说,希望后人能够通过这些故事,了解那段艰苦的岁月,铭记烈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努力,王志杰在2015年陵园扩建完工时,已经确认了61位烈士的名字,并将这些名字刻在了英雄墙上,让烈士们不再是“无名英雄”。
王志杰在翻看县志。白中豪摄。
王志杰告诉记者,每到清明节,烈士们的家属都会到陵园扫墓。有一位烈士的家属在墓地捧了一把土回去,在老家为烈士立了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后人。“终于让烈士回到了故土。”说到这里,王志杰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如今,在本斋纪念园的英雄墙上,已经刻上了72位回民支队烈士的名字,还有16位烈士的名字尚未确定。王志杰很有信心。他说:“在我有生之年,一定完成这个任务,把英雄们的名字都刻在英雄墙上,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王志杰家中,一沓沓信件、烈士证明材料、登报的烈士寻亲信息、寻亲家属前来祭奠的合影……这些物件都见证了他13年帮烈士寻亲的历程。
为了方便烈士家属寻亲,王志杰在印刷的册子和新闻报道上都留下了自己和家人的联系方式,便再也没有换过手机号。他说:“如果换了号码,寻亲的人就联系不上了,咱不敢换。我下定决心,一生就用一个号码了。”
代代相传,守护的目的是传承
目前,王志杰是陵园的保安员、管理员兼讲解员,依然每天守护着这片陵园,向参观者讲述烈士们的故事。每一个细节他都特别清楚,讲得有声有色。他说:“我想让大家铭记历史,记住那些流血牺牲的战士,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必须要好好珍惜。”
回想起父亲当年看守墓地的日子,王志杰感慨现在陵园的环境好多了,“这是山桃花,这是杏花,开得多好啊。”
王志杰在擦拭纪念碑。白中豪摄。
穿过石碑,王志杰走到88位烈士的墓地前,眼前的松柏傲然挺立。他指着一排松树说:“这些是我父亲种下的,已经有50多岁了。”
王志杰告诉记者,当年父亲看守墓地的难度特别大。陵园地处风沙较大的地区,树木稀少,水源匮乏。每逢大风,墓地常被风沙掩埋,父亲就拿起铁锹和扫把,挨个清理,重新培土。为了防止放牧的牛羊破坏墓地植被,父亲还用“土围子”将墓地围起来,挖沟筑墙进行保护。
1969年,王梦北想在墓地种些松树,可他家境并不富裕,还有5个孩子需要抚养,便把两扇榆木大门给卖了,换来钱买了松树苗种上。“自此之后,我家的大门就变成了一个用枣条插编的栅栏门。”王志杰说。
小小的松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昔日的少年已是古稀。在松树的每一道年轮里,刻着烈士们不曾熄灭的信仰,也刻着两代守墓人无声的坚持。
从1942年到现在,王志杰和父亲王梦北两代人已经守护这片陵园整整83年。当被问及是否值得时,王志杰毫不犹豫地回答:“值得!值得!”
“守护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烈士的遗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这是军魂和国魂,不能丢。”王志杰说。
现在王志杰的年纪越来越大,还做了腰部手术,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继续干,干不动了,就让儿子接着干。”王志杰说。
王志杰的儿子王春明今年41岁,目前在阜城县工作,他已经答应了父亲的嘱托。“小时候我特别不理解,爷爷和父亲为啥天天要守着这些墓地。”王春明说,“后来长大了,了解了烈士们的故事,才明白他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之前条件那么艰苦,他们都守下来了,我也一定会守下去的。”
正是草木萌发时节,春和景明。王志杰和儿子完成陵园清扫后,站在树荫下休息。迎面的纪念碑上写着,“为国捐躯 永垂不朽”几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