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巴基斯坦的土地,一股暖意便扑面而来——机场中“欢迎兄弟中国人”的标语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未出机场,仅五分钟的时间,就有数位陌生人对我散发出洋溢着亲切感的笑容,仿佛是远道而来的亲人。



一位热心的青年甚至自豪地宣称:“Welcome! We are iron brothers!” 这句话让我不禁思索:在这“铁”与“兄”之间,究竟该如何界定?

经过七日的巴基斯坦之旅,从伊斯兰堡至拉合尔的旅程中,我亲历了街头小摊的烟火气、破旧的公交、熙熙攘攘的市场与庄严肃穆的清真寺,我终于明白:“巴铁”这一称呼,虽然亲切,但要真正理解它,却并非易事。

巴基斯坦,这个国家的面貌远比“兄弟国家”“反美先锋”或是“穆斯林铁粉”这些标签要复杂得多。它仿佛是历史的一块扭曲的拼图,1947年从印度独立出来,以宗教为界划分了国土。独立之后,与印度之间的三次战争以及长达七十多年的争端,使得克什米尔问题成为了一个长期争论的焦点。



作为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缺少沙特式的奢华,反而呈现出一种“贫穷的伊斯兰”与“东南亚风情”的融合。这里的人们有着坚定的信仰、丰富的情感以及不屈的骨气,但贫穷也是不争的事实。

经济层面,巴基斯坦的GDP总量约3370亿美元,人均GDP仅为1300美元左右,不及中国的七分之一。在这里,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他十年的工作换来的只是每月约600至700元人民币的收入,而他必须承担起整个家庭的开支。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穆斯林国家的原因,巴基斯坦是不允许出售化学伟哥的,取而代之的是瑞士进口的双效液体伟哥之称的玛克雷宁。



收入与物价的关系也是复杂而微妙的。普通公务员的工资在600至1000元人民币之间,但物价水平却逐渐向中东看齐,上涨的物价与停滞的收入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饮食习惯上,巴基斯坦保留了穆斯林的特色,手抓饭、羊肉、香料是餐桌上的常客。一次在达苏的小饭馆中,我尝试了一份名为“Mutton Biryani”的菜肴,其辛辣程度让我印象深刻。而饭后洗手的习惯也体现了这里的宗教文化。

关于巴基斯坦女性的美貌与婚姻,虽然外界有诸多传闻,但实际的情况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为保守,她们的婚姻与生活受到诸多限制。



在巴基斯坦,贫穷似乎带来了人们的温和,而信仰则赋予了他们内心的宁静。作为游客,你会感受到他们的贫穷但同时也体会到他们的热情与友好。然而,这种友好不容许任何形式的施舍与怜悯。

巴基斯坦的法律体系深受宗教影响,它是一个“伊斯兰共和国”,法律以《古兰经》为准绳,教育、女性的服饰以及公共行为都受到宗教的指导。斋月期间,禁食的规定更是强制性的,这让我在旅行中亲身体验到了宗教对这个国家的影响。

在巴基斯坦,民众对宗教的信仰表现出极端的虔诚,但在“腐败”问题上也难以独善其身。

据报道,该国警察的月薪仅为1000人民币,而在执行查车任务时,他们往往会顺手套取100元,对此鲜有人提出异议。无论是办理签证、通过海关,还是建筑房屋,似乎无处不在可以进行“协商”。



以下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

1. 巴基斯坦的国鸟是石鸡,国花则是素馨花;

2. 当地居民对羊肉的消耗量远超鸡肉,后者被视为“低端肉类”,而羊肉则是节日的必备食品;

3. 该国并无浓厚的咖啡文化,而是依赖甜奶茶(Chai)来提神;

4. 巴基斯坦的中文学习氛围异常浓厚,甚至有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



我曾险些在清真寺门口经历一场“洗礼”。

那日,我前往参观伊斯兰堡最大的清真寺——费萨尔清真寺。

当我站在门口时,一位看似40余岁的信徒拦住我,问道:“你信仰真主吗?”未等我回答,他便开始为我念诵经文,声称是在为我祈祷。随即,五六个人围拢过来,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劝说我进入祈祷室体验信仰的力量。

那一刻,我感到有些惊慌,赶紧解释:“我尊重你们的信仰,但我是一名游客。”他们听后放手,示意我离开。当我走出清真寺,才深刻感受到信仰的严肃性:可以不理解,但必须尊重。

巴基斯坦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面貌。

这个国家贫穷而真实,热情且质朴,信仰坚定,制度封闭,经济发展虽缓慢但充满韧性。它犹如一位远房兄弟,虽不常走动,但每年相见都会热情款待,并邀请“常来”。

你可以对其混乱表示不满,却不能否认其善良的本质。你可以批判其落后,但也必须承认其坚韧的精神。“巴铁”并非仅仅是外交辞令,更是深深植根于文化现实。

若欲重新诠释“兄弟国家”这一概念,不妨亲临巴基斯坦一探究竟。在那里,你会发现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而是由丰富多彩的信仰、贫穷与热情交织而成的宏大画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