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按照两国领导人2019年10月在金奈非正式会晤中达成的共识,两国本来计划举行70场纪念活动。但从2020年5月开始,印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过两国边境线,向我方进行挑衅,制造了一起双方人员伤亡事件。
冲突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印方部队违反双方共识,越线非法活动,并对中方人员进行挑衅、攻击,造成人员伤亡,中方已向印方提出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郑重要求印方切实按照有关共识精神,不得采取任何导致边境局势复杂化的单方面举动。中方愿意继续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为缓和边境地区局势、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作出努力。
也就是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英国广播公司一名记者向赵立坚发问:多家西方媒体在报道中称,在此次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中,中方至少有40名官兵死亡,请问是真的吗?
赵立坚义正辞严地表示:冲突发生后,中印双方正通过军事和外交渠道对话解决有关问题。至于一些媒体报道称中方至少有40名官兵死亡,全部都是虚假信息,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捏造出来的,目的是想扩大事态,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
要想了解外媒为什么在报道中印藏南边界冲突中要夸大伤亡人数的问题,要从中印这轮边境对峙的导火索说起。
2019年莫迪连任之后,根据印度人民党的既定政策,于2019年8月宣布废除授予“查谟和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的宪法370条款,成立所谓的“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两个中央直辖区,并将中国的阿克赛钦、巴里加斯等地也纳入所谓的“拉达克”中央直辖区。
印度政府的这一举措,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严重挑衅。莫迪之所以这么做,是认为在边界和主权问题上刺激中国有利于加强美印关系,让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及其带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转移到印度,以实现经济腾飞和大国崛起。而中国在中美战略竞争下的国际局势下,也无暇顾及其在克什米尔的行动。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印度在靠近中印边境的地区搞事情,也有巩固其在边境地区的战略优势以及从侧翼干扰和威胁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意图。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意图,印度在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上不断抹黑中国的同时,与美国建立了“全面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并开始讨论如何在中国之外建立一条富有弹性的供应链和产业链。
印度对其面临的地区与国际环境的判断是:世界正在经历快速和意想不到的结构性变化,在快速发展的安全和技术挑战的推动下,世界正处于转型之中,也将会改变全球等级制度。印度当务之急是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塑造有利于印度发展和安全的国际环境。
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认为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动了其南亚地区霸权的“奶酪”。而巴基斯坦是南亚地区印度权力的竞争者,巴基斯坦和其他南亚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响应,威胁了印度的地区霸权。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受到了美国与西方势力的全面打压,此时挑起与中国的冲突,有利于拓展印度的地区权力,最大可能地将中国拒于南亚之外。
二、
莫迪政府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中国“内外交困”,是印度加速推进“东向行动政策”和“印太”战略、削弱中国在全球和地区影响力、在边界问题上向中国施压,并逼迫中国按照印度意图解决边界问题的大好时机。
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只是近年来中印矛盾的一个缩影。早在2018年,印度便炮制了“中印‘阿邦’对峙”事件,并称起因是中方修路队带着推土机“入侵印方领土”。一些西方国家媒体也第一时间报道了这条消息,希望利用舆论扩大事态。
据西方媒体报道,2018年年12月28日,解放军部分官兵混进所谓的“中方修路队”,进入印度的上桑朗地区。印藏边境警察部队在雅鲁藏布江东岸拦截了这支修路队,要求中方退回“国内”,遭到中方拒绝。印方于是扣押了中方的部分修路设备,随后双方展开对峙。
部分西方媒体还在报道中说,事件的起因是中方修路队“非法”进入印度“阿鲁纳恰尔邦”的一个村子。这种说法立即遭到了中国的驳斥。中国外交部表示,中国从来没有承认过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中国道路施工队完全是在中国领土一侧进行作业。希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少些“博眼球”的报道,也不要发表那些夸大的、不符合事实的报道。
包括印度媒体在内的西方媒体,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出中印边界问题进行炒作。这些媒体一向喜欢夸大印度在边界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夸大解放军的伤亡数字,向印度人民传达“印度军方有能力在边界应对解放军”的信号。实际上这种煽风点火,混淆视听的报道,到头来损害的不仅是自己的声誉,也将损害中印关系,甚至印度人民的利益。
比如在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中,美国一家报纸便刊登消息说,有约250名解放军士兵分成四个小组在“入侵”了印度的藏南地区。这些解放军在当地停留了大约三个小时,最后被印度军队赶到了中国国境线一侧。印度的《德干纪事报》甚至将此次事件,与即将举行的日美印三国“马拉巴尔”的军演扯到了一起,并造谣说,中国派遣数百士兵进入藏南,是想向全世界表示中国该地区视为自己所有。
《环球时报》前主编胡锡进认为,印度和西方媒体之所以喜欢拿边界问题“说事”,无非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借口采购新式武器装备,为印度强军造势;二是为划界谈判增加筹码,增强印度在边界争议地区的控制力。同时也不排除西方媒体想挑起印度“极端爱国主义群体”对中国的敌视,鼓动两国公众的好战声浪。
三、
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在部分西方媒体的煊染下,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印政府也借机炒作“中国威胁”,在经贸领域不断使出小动作,包括多次封禁中国手机应用、审查中企投资提案、无端打压在印中企……
可不管西方媒体怎么煽风点火,也改变不了印度在中国面前“吃憋”的事实。印度妄图通过派出军队突袭,将印度的实控线向前推进一步,却没想到遭到了中国边防部队的回击。
可笑的是,在流血冲突事件发生后,印度军方与外交部居然没有拿出处理冲突的预案,只能说明印度太过狂妄自信,此次行动结果的失败出乎印度预料,所以他们也没有想好失败后的应对措辞,未能及时作出反应。在事件过去两天之后,印度政府才对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事件作出颠倒黑白的回应,指责中国“侵略”印度,有预谋有计划地制造了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事件。
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后,中国加强了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巩固了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的优势地位,这也是给了印度的 “攻势防御”政策一个沉重打击。
虽然印军军方强硬派不断表示已为 “意外冲突”做好准备,还煞有介事地试射了最新的“烈火-5”洲际导弹,但莫迪政府显然还不敢与中国进行一场陆地边界战争。印军高层的对华主和派代表、前印度陆军北部司令部司令将帕纳格中将就向莫迪建议:选择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才是印度正确的选择。
帕纳格中将认为,印度的军事力量不足以在边界问题上抗衡解放军,贸然与中国爆发军事冲突的话,且不说正处于增长期的印度经济,会因为失去和中国的贸易而出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军事上打不赢还会令印度社会深陷军事挫折带来的厌战情绪中,进一步恶化新德里面临的战略局面。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也认为,冲突并非两国间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我们意识到,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和中国之间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同时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两国间分歧不应演变为争端,竞争不应升级为冲突。现在双方正在致力于重建两国关系,努力修复2020年事件给中印关系造成的损害”。
四、
前不久,印度总理莫迪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印两国正努力将两国关系恢复到2020年前的状态,印中合作有利于全球的稳定和繁荣,希望中印能以健康和自然的方式竞争,印度正考虑放宽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对华实施的一系列贸易、航班和签证限制,并为中国投资打开大门,方便中方企业与印度合作伙伴共同在印度投资。
面对印度的姿态,中方也给予了积极的反应。新华社专门发文指出,中印互为邻国, 是搬不走的邻居, 长期的对抗并不符合印度崛起成为全球性大国的利益追求, 试图通过暴力手段在中印对抗中占据优势从而实现崛起也不具备可能性。这样的权力游戏只会让其他大国从中获利,对印度和中国都没有好处。
从过去 70年的中印关系来看, 理性共存应成为中印关系的最佳选择。如果印度真的以为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军事准备, 实现在中印边界地区的开火自由,并打响第一枪,印度只能在“有声有色”大国的道路上继续做梦。 奉劝不要对美国及其他大国抱有幻想, 与中国共谋理性共存才是印度的出路。
参考资料:
《北京晚报》:《印媒称中方至少有40名官兵死亡?外交部辟谣!》
观察者网:《詹姆斯·帕尔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西方视角下的中印边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