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国家的每一项战略部署、每一条政策指令,都承载着对民族复兴的深切期许,对人民幸福的深情守护。然而,现实的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暗礁般潜藏在前行航道,严重阻碍着国家前行的步伐,亟待我们深入剖析、全力攻克。
一、“躺平”之风:精神懈怠,发展动力渐失
“躺平”,这个流行词汇背后,映射出的是部分党员干部乃至社会群体消极避世、丧失斗志的精神状态。在工作领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把岗位当成“避风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每日机械应付工作,对上级交办任务能拖则拖,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如某些基层政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面对群众咨询,不是热情解答、积极协助,而是以各种借口推诿,“不知道”“不归我管”成为口头禅,让群众办事四处碰壁,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从社会层面看,“躺平”之风若蔓延,将严重削弱社会整体创新活力。当年轻人不再追求进步,企业员工不再钻研业务,社会发展便失去了最宝贵的动力源泉。长此以往,经济增长将陷入停滞,社会矛盾可能因发展受阻而不断累积,国家发展的根基将被动摇。
二、不作为之态:政策悬空,民生福祉受损
国家一系列推动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的政策,是构建美好未来的蓝图。但不作为行为却让这些蓝图难以落地。部分职能部门在执行政策时,态度消极、行动迟缓,使得政策在层层传达中“打折”“落空”。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产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力,项目审批拖沓,资金发放滞后,导致许多优质农业项目错失发展良机,农民增收困难,乡村发展依旧停滞不前。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些监管部门对企业违规排污行为视而不见,执法不严,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屡禁不止,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化为泡影。这种不作为不仅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更违背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努力付诸东流。
三、乱作为之举:权力失序,社会秩序紊乱
乱作为是对权力的滥用,其危害更为严重。一些官员为了个人政绩或私利,不顾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任性决策、盲目蛮干。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个别地方领导好大喜功,大拆大建,盲目追求形象工程,忽视城市文化底蕴和居民生活需求,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引发群众不满,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在项目审批和资源分配环节,部分干部利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开绿灯”,导致不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这种乱作为行为,让公权力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极大地破坏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动摇了社会发展的法治根基。
四、以自我为核心之弊:团队涣散,发展合力难聚
在团队合作和集体事业中,“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是一大毒瘤。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只考虑个人得失,不顾团队整体利益,为了突出自己,不惜破坏团队协作,干扰工作大局。在一些重大项目推进中,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协作,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停滞,无法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地方治理中,个别领导干部为维护个人权威和小团体利益,排斥不同意见,搞“一言堂”,使得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无法有效解决地方发展中的难题,阻碍地方进步。
这些问题的根源错综复杂,既有部分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薄的主观因素,也有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的客观原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筑牢干部的理想信念根基,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另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失位,乱为者问责。
国家发展的征程不容半点懈怠与偏差。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加以整治,才能扫清发展障碍,汇聚起全国上下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迈进 ,让国家发展的巨轮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李海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