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相由心生是真的吗?相由心生,决定境遇?人的外在表现(如面貌、气场、境遇)由内在心境塑造。广义的讲“相”是境遇的折射。积极心态能吸引正向能量,改善人际关系与环境;消极心态则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即“心态决定境遇”。
因此,强调修心的重要性。通过修正内心(如减少贪嗔痴、培养慈悲),不仅能改变气质,还可能转化外在境况,体现“心转则命转”的哲学观。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环境由心态创造,侧重外在境遇。
弘愿老禅师是这样说的——相由心生,虽然人的面貌由内心所生,但切勿以貌取人,更要关注人的内在品质。一定要保持积极心态,通过调整内心改善外在状态。比如:乐观者更显活力,易获他人好感,形成良性互动。不然,长期情绪状态会固化面部线条。
为什么是相由心生呢?相由心生,决定境遇!这四个字如禅钟叩响时,总有人对着镜子自问:眉间那道纹路是执念的裂痕吗?嘴角的弧度是慈悲的余温吗?弘愿老禅师将一盏茶推至阿弥面前,茶汤倒映着松影摇曳:“世人只见皮相如云聚散,却不知云起处自有风动。”
弘愿老禅师说:“佛经里藏着‘心相’的密码。”《华严经》中有一偈如露滴莲叶:“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禅师将佛经比作照见心相的铜镜——屠夫握刀三十年,掌纹深如刀痕;琴师抚弦半甲子,指尖自生茧花。这不是宿命论的枷锁,而是心念在时光里沉淀的痕迹。就像敦煌壁画千年不褪的朱砂,人的每个念头都在灵魂的墙壁上留下笔触。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曾见乞丐眼中闪烁贪火,商人眉间凝结愁雾。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实为内心修持的具象化。现代神经科学发现,长期愤怒者的咬肌会形成记忆性收缩,而常怀慈悲者面部微血管更易舒张——佛理与科学在此处殊途同归。
弘愿老禅师说:“心田里种着命运的种子。”
有个弟子曾满脸戾气,在佛前供花三年后,眼波竟变得如晨露清透。这不是神迹,而是修剪心枝的必然。就像终南山隐士的面庞总泛着松针般的青润,都市焦虑者的皮肤常透着电子屏的冷光。我们的手机相册里,十年前的笑容比今日更松弛明亮,这本就是一部肉眼可见的心相编年史。
苏州寒山寺有位扫地僧,二十年前曾是满面横肉的屠户。每日扫去落叶时也在清扫心尘,如今皱纹里都嵌着檀香。这如日本茶道中的"侘寂"美学——器物因岁月磨损反显珍贵,人心历经淬炼方得澄明。
弘愿老禅师说:“转心轮如转经筒。”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师们,在描绘菩萨低眉时必先调息静心。现代心理学称之为"具身认知":当我们刻意舒展眉心,烦恼竟真如掌中沙漏般流逝。京都的枯山水庭院,白沙上每日重划的波纹,恰似修行者不断修正的心念轨迹。
有位癌症患者在寺院做义工三年,医生惊见病灶缩小。这不是神佛庇佑,而是心念改写生理的明证。就像雪山融水能改变河道,持续善念终将重塑命运的地貌。那些总抱怨遇人不淑者,或许该照照心镜——眉间悬着的怨气,恰如吸引负能量的磁石。
阳光染红五台山时,老禅师指着一地松针说:“你看这些金针落地仍有秩序,人心若能如自然般不作妄念,面相自生山水气象。”相由心生不是神秘主义的话术,而是刻在每个人细胞里的修行笔记。当我们某日对镜,发现眼尾笑纹深过愁痕,便是心田开花结果的时节。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顶礼至尊诸圣为众生祈福:南无阿祖太上老君!阿弥陀佛!六时吉祥!阿观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积德,越来越好!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变得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阿观自在,菩提萨婆诃!阿观自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
(李松阳2025公历0403《非常财富》 第02865篇 阿弥闻道第10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