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在"鲁医健康说"卫生健康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东营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潘继波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切入,发布包含起居“三时养生法”、饮食“辛甘护肝方”、运动“嘘字吐纳术”等六大维度的《乙巳年清明健康指南》,为市民提供“春捂防风穴位图”“寒热错杂代茶饮”等20余项实用防治措施,将“治未病”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节气养生方案。
清明时节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天地间呈现“地气升为云,天气降为雨”的阴阳交泰之象,也就形成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殊气候。养生当遵循“天人相应”原则,以调和阴阳、疏肝健脾、固护肺卫为主。而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我从治未病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防治措施。
在起居方面。“春三月,宜早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建议晚10点前就寝,5:30-6:30起床。晨起后先不要洗漱,可闭目养神3分钟,待神志清明后,于庭院或室内缓行百步,使阳气徐徐升发。
清明时节,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要遵循“春捂秋冻”原则,内着纯棉吸汗层,中层保暖,外备防风外套。特别注意颈部大椎、腰部命门、腿部三阴交等穴位保暖。另外居家也要注意通风,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20分钟。
在饮食方面。“减甘增辛,少酸护肝”是清明时节的饮食原则。春季肝气旺盛,而酸味入肝,过多的酸味食物可能会导致肝气过盛,影响脾胃功能。因此,春季应该少吃酸味食物,如酸梅、柠檬等,多吃甘味和甜味的食物,如小米、山药、大麦芽等,有助于补脾益胃,增强体质。也可以每日摄入少量辛味食材(如姜、葱、韭菜)不超过15克。慎食竹笋、甘蔗、鹅肉、公鸡肉等食物,不能吃隔夜冷食。海鲜类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100克,烹调时必须加姜、紫苏等温性调料。
在运动方面。运动遵循“动而中节”原则,选择升发阳气又不至耗散的运动,如散步、八段锦、五禽戏鹿戏、太极拳等。最佳锻炼时段为晨间7-9点,此时阳气初升,宜行“嘘”字诀吐纳法配合。运动的强度老年人以心率不超过(170-年龄)次/分、中青年最多提高至最大心率的70%。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忌立即饮冷。
在情志调摄方面。春季肝旺容易致情绪波动,过悲则会影响肝气的生发,因此,春季要注意制怒防悲。对于情绪急躁易怒的人群,可以采用音乐疗法,每日7-9点聆听角调式音乐半小时,如《江南好》《胡笳十八拍》等。也可应用穴位按摩,每天按压太冲、神门、内关等穴位来调节肝气。
在自我保健方面。取穴大椎、至阳、肝俞用隔姜灸法来生发阳气;用艾叶、柴胡、羌活等药物煎煮泡脚来舒筋活络。每天下午3点-5点敲打腿外侧中线的肝胆经帮助疏肝。另外,目赤眼干的人群,可用菊花、决明子、枸杞等药物代茶饮。睡眠欠佳者可用酸枣仁、百合、桂圆肉代茶饮养血安神。
从中医五运六气方面,2025为乙巳年,清明时节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阳寒水。这种“火郁寒束”的气运特点,容易导致外寒内热型感冒、过敏性皮炎、血压波动。有以上疾患的朋友可用半夏竹茹通络茶,在午后3点到5点阳气沉降时饮用,可改善寒热错杂之证。(大众新闻记者 巩奕含 实习生 张云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