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运故事
第二十七期
点击聆听音频
攻坚:职工技术协作共克时艰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农业大面积减产减收,国民经济遭遇较大困难,举国上下面临严峻考验。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启了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963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总结基层工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会同国家经委作出《关于在工业、交通企业中开展“五好”企业和“五好”职工竞赛问题的报告》,提出通过评选奖励“五好”企业和“五好”职工的办法,来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管理的进步。党中央、国务院于同年10月批转了这个报告,报告中统一规定“五好”企业是政治工作好、计划完成好、企业管理好、生活管理好、干部作风好。“五好”职工是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遵守纪律好、经常学习好、团结互助好。此后,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以“五好”为目标的比学赶帮和增产节约运动。
同一时期,前苏联撤走了大量在华专家,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为了克服技术难关,广大工人积极开展技术协作活动。1961年初,全国劳模吴家柱、沈阳市劳模林海丰和沈阳市先进生产者吴大有针对工厂面对的技术难题开始合作攻关。在吴家柱帮助下,沈阳拖拉机厂手工研磨变成机械研磨;在林海丰帮助下,沈阳气压机厂磨床砂轮修整难题得到解决。
1961年6月,沈阳市委领导向干部、劳模传达党中央号召: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吴家柱等三人找到王凤恩、尉凤英、张成哲等沈阳市知名劳模,将职工技术协作组织增加到十几人,不久又突破了100人。大家或互相介绍革新成果,或提出课题研究解决办法。
1961年10月24日,沈阳市正式成立“沈阳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厂际经验交流和技术协作活动委员会”,吴家柱担任主任。职工技协活动在沈阳市总工会的领导和支持下,蓬勃开展起来。198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成立“中华全国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
职工技术协作活动和“五好”竞赛的开展,帮助企业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做好生产、攻克难关的重要力量。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晨读·百年工运故事
应广大网友热切期待
我们特推出
【晨读·百年工运故事】
音频合集
获取教程如下↓
1
2
先点击左下角小图标
在对话框输入文字:晨读百年
3
第三步
《晨读·百年工运故事》音频
《晨读·百年工运故事》
正在持续更新中......
敬请期待
来源: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