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女生小丽想不到,自己会因为一个可视门铃被邻居告上了法庭,更想不到法院最后还判了邻居胜诉。
在小丽看来,自己安装可视门铃主要是为了安全,自己一个女孩子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防患于未然总是没错的。
网上几百块钱买的可视门铃很好用,就像广告说的那样好用,它能感应人体,还能识别人脸,只要走过路过在门前停留的人都会自动触发可视门铃的拍照录像功能,小丽的手机上就可以收到推送的照片和录像。
然而没过多久,邻居的起诉状送到了她手上。邻居认为,小丽安装的可视门铃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最终法院支持了邻居的诉讼请求,要求小丽拆掉可视门铃。小丽不理解,自己只是希望能安全一些,有什么错呢?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提示词:监控摄像头
可视门铃,看哪里很重要
对于小丽的困惑,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近日公开案情时表示,因为小丽安装的可视门铃摄录范围对准了公共电梯井的出入口,导致邻居出入行踪信息和家庭交往情况被暴露。
虽然安装可视门铃是出于“生活安全保障”的诉求,小丽有安装摄像头的权利,但是行使权利时超出了合理范围,侵犯了其他公民的隐私权,为此判决其拆除可视门铃。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可视门铃的普及,因此产生的邻里纠纷日益增多。邻里矛盾核心矛盾在于,可视门铃的“视力”太好,该看的和不该看的,它都看见了。
某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自家采用的是电子门锁,平时需要使用密码开门,但在邻居的可视门铃的“监视”下,自己的密码对于邻居几乎是透明的。
此外,还有的可视门铃在发现“可疑人士”的时候,会发出光线和刺耳的声音示警,这让无辜的邻居感觉受到了伤害。“明明就是正常下班回家,对门的可视门铃总怀疑我是劫匪。”
某地甚至还发生过,因可视门铃纠纷导致邻里之间互殴的荒唐事。网友律律发文称,新来的邻居在其防盗门上方安装了智能监控,只要有人经过就会亮灯拍摄,稍作停留就会发出刺耳报警。多次找邻居协商,几番争吵无果,他直接砸掉了监控,最后,双方在互殴后选择报警处理。
对此,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晶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个人安装摄像头要确保拍摄内容不超过合理限度,不能侵犯邻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隐私权,如果影响到周围邻居,或记录到邻居出行规律、生活习惯、人员流动等,大部分判决还是倾向于侵权。
与之相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曾在2023年公布一起案例,最终法院认定,因被告安装的摄像头监控范围主要针对自家北房后排水管,无法证明摄像头可以清晰记录原告的日常生活和识别特定人员,最终驳回了原告的诉求。
安装摄像头,如何避免侵犯邻居个人隐私?4月1日起,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
《条例》针对居民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做出了明确规范: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对收集到的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
律师:安全本不该依赖可视门铃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已经正式实施的《条例》是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其对各类场所的摄像头安装进行了规范,也对哪些公共区域可以安装摄像头,摄像头拍下的视频信息如何防止被滥用或泄露,个人隐私与个人信息权益怎样保护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条例》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的下列区域、部位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旅馆、饭店、宾馆、招待所、民宿等经营接待食宿场所的客房或者包间内部;学生宿舍的房间内部,或者单位为内部人员提供住宿、休息服务的房间内部;公共的浴室、卫生间、更衣室、哺乳室、试衣间的内部;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后能够拍摄、窥视、窃听他人隐私的其他区域、部位。
对此,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公益律师赵良善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虽然此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若干法律法规涉及安装摄像头的问题,但这些法律法条多为原则性规定,只是笼统地规定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等,并未明晰地划出安装摄像头的权利边界。
“《条例》则从‘源头’‘使用’‘责任’三个层面集中破解了难题。”赵良善说。
在赵良善看来,通过直接立法,《条例》明确了“谁能建、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从而避免安装摄像头泛化,也明确了公共安全视频的查阅、调取及传播规范。个人装摄像头要确保拍摄内容不超合理限度,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由此划清了合法与非法的界限。
《条例》施行后,法院在判定家门口摄像头安装是否侵犯邻居隐私等案件时,审理方向和结果更加合法化。
“新的《条例》限制了安装主体,同时也明确了负有相应经营管理责任、安全防范义务的部门、单位或者个人,其本质也是明确了有关纠纷发生时的责任人,做到了权责统一。”赵良善也提到,为了防护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居民个人专有领域仍然可以安装摄像头,而从社区安全整体来看,并不能单纯依赖居民自行安装摄像头,还需要更多防护手段,比如社区门禁制度、安保制度、防盗报警功能、智能社区家居等。
对于该《条例》,有网友表示:“以后投诉也好,报警也好,都能有理有据。”但也有部分网友担心:未来到底还能不能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新的《条例》对摄像头安装的规范要求,是否会削弱家庭安全防护能力?
郑晶晶解释称,该《条例》只是规范了摄像头的安装位置,在个人和邻居的权利之间划出一个界限,旨在平衡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不能仅为了自我安全防护而忽视他人的合法权益。另外,社区物业在公共场合已经安装了大量的摄像头,社区的安全防护能力并没有被削弱。
不能装,为什么能卖?
关于可视门铃是否能够使用的问题,《条例》解释得已然十分清晰。简单来说,就是可视门铃可以安装,但是看哪里很重要,别照到邻居。
在郑晶晶看来,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前,最好征得邻居的同意,或对邻居进行善意提醒。如果对方不同意,就需要调整摄像头安装的位置,使摄像头尽量只采集到自己家人的出行信息,确保拍摄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口必要区域,不能侵害到相关利害关系人的隐私信息,包括出行、会客、时间、日期、声音等等。此外,安装时尽量关闭自动追踪、录音等功能。
4月2日,中国新闻周刊在电商平台发现,如凯迪仕、萤石、小米、360等多个品牌都在售卖远程可视智能门锁或可视门铃,且大多带有人体感应和人脸识别,抓拍范围在1米至5米不等,部分产品还实现了大广角、300万以上超清像素、徘徊逗留抓拍/警告等功能。
从产品竞争方向来看,同类型产品都在不同程度追求“看得更远、更清晰”,大部分商家还未从技术上解决如何避免拍到邻居隐私的问题。
采访中,多个销售可视门铃的商家客服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企业还无法提供能够遮蔽部分隐私区域的产品,建议消费者安装前先和邻居沟通,或者选择只安装近距离才能抓拍的产品,或是通过调整猫眼灵敏度、直接关闭摄像头的方式规避风险。
某电商平台客服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门外属于公摊,一般不会侵权吧?”看上去《条例》的出台,尚未影响到商家的销售。
对此,赵良善建议,从产品设计方面,企业需要根据需求,区分公共产品和家庭产品,对于家庭需求的产品,应当重新设计对应的产品内容,调整摄像头安装位置和角度,以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侵犯他人隐私。企业还需加强对产品使用说明的管理,明确告知购买者使用范围,以满足《条例》对企业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产品的潜在要求。
“隐私保护功能也催生了细分需求,制造商需要开发具备隐私遮蔽、智能分区监控等功能的产品,满足公共场所隐私保护需求。”郑晶晶说。
作者:王春晓
编辑: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