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王”频出,扰动着买房人的神经。
有的人担心再不出手,房价会涨。而有的人担忧,是不是只是“有意为之”而带来的局部虚火。
是"不上车就踏空"的焦虑派更清醒?
还是猜度"有意为之"的警惕派更睿智?
01“地王”频出的城市有啥共性?
这一轮,除了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频频诞生新“地王”外,新一线城市也是“地王”的主产地。
其中,土拍热度最高的当属杭州。4月1日,杭州迎来二季度首场土地出让,8宗涉宅地块平均成交溢价率38.5%。
三天前的3月28日,杭州蒋村地块经过102轮报价,被建发以34.34亿总价竞得,楼面价8.8万/平米,溢价率115.39%,不仅刷新了杭州楼面单价,还登顶了全国TOP3。
而一周前的3月25日,杭州4宗地块全部溢价成交,平均溢价率52%。其中,滨江区西兴单元地块溢价69.86%成交,创下当时杭州新的单价地王纪录。
两个月前的1月24日,杭州湖墅地块溢价率71.25%成交,楼面价位居当时杭州涉宅用地成交楼面价第一。
再来看看同样是“地王”不断被刷新的成都。
3月27日,成都金融城三期一宗住宅用地出让,经过213轮竞拍,被建发以33.47亿元拿下,溢价率106%,地块的起拍楼面价就已经将“地王”刷新。
半个月前的3月11日,招商蛇口经过130多轮竞拍,以楼面价3.17万元/平米斩获了高新区桂溪街道64亩宅地,创下当时成都单价新高。
而在2024年9月20日,贝好家以楼面价2.73万元/平米竞得金融城三期24亩宅地,创下了当时成都土拍宅地单价新高。
无论是杭州还是成都,都是年轻人向往的流入地。
开年以来,包括宇树科技、深度求索等“杭州六小龙”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世预赛期间对球迷乘坐地铁免费,都显示杭州这个城市对年轻人充满了磁吸力。
统计年鉴信息显示,杭州市常住人口已连续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截至2024年末,杭州常住人口达1262万人。
成都市2024年末常住人口2147.4万,比肩北京(2183.2万),从2000年的1110.85万人起步,已实现连续24年正增长。
而一线城市北上成交的“地王”则尽显地块优质本色。
3月28日,上海出让的大宁地块由上海本土靠旧改起家的房企——大华溢价32.31%摘得,成为静安大宁区域新“地王”;绿城拿下浦东新区北蔡地块,也成为了北蔡区域新“地王”。
3月18日,北京市海淀区树村地块被中海以75.02亿元、溢价率27.93%竞得,楼面价约10.23万/平米,刷新了北京单价“地王”。
综上可见,当前的“地王潮”集聚在北上杭蓉等核心城市,而且是核心区域的优质地块。即,地块所在城市及区位好+自身素质好(容积率低、建面适中),是这一轮“地王”的共性。
反观一二线城市外围和三四线城市的土拍市场,依然冷清。
而央国企和资金链安全的个别民企敢于拿这样的“地王”,一方面是流速销售有保障,另一方面上半年拿地可下半年推盘,对全年业绩也能够形成贡献。
02 会拉动房价企稳回升吗?
当前的“地王潮”会拉动房价上涨吗?
可见的是,“地王”频现的背后是房地产市场的深度分化。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凭借人口流入、产业集聚和地块资源优势,成为有能力拿地房企的避险首选。
在「地产锐观察」看来,“地王”所在区域土地供应有限且配套完善,房企高价拿地后需通过高端产品溢价收回成本,可能会推高区域房价天花板。但能否带动全城房价实现真正普涨,而不是数字上的被平均,还要看后续政策对市场信心的提振。
如果后续存量房收储、闲置地回收加快推进,同时其他一二线热点城市跟进推出“压箱底”好地,有可能会迎来多城土拍热度的持续回升。
但房价方面,目前楼市整体企稳尚未达成,全面普涨难现。
据中指院统计,3月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均价约1.67万元/平米,环比微涨0.17%;但百城二手住宅均价约1.40万元/平米,环比下跌0.59%,跌幅较上月扩大0.17个百分点,已连续下跌35个月。
对购房者而言,即便是自住需求也要关注房产的长期价值,要选择真正具备稀缺属性的核心房产,避免跟风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