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砖上‘脏兮兮’的,不是阿姨没有打扫干净,这其实是古生物化石。”在南京六朝博物馆一楼大厅,讲解员伯伯的话音刚落,一群七八岁的小观众便迫不及待地蹲下身子,兴致勃勃地寻找起“鹦鹉螺”“海百合”等海洋生物。
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这一天,一群正在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孤独症儿童,在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陪伴下,走进六朝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之旅。
六朝时期,南京作为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的都城,历史底蕴深厚。在馆内,孩子们一边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一边好奇地观察着文物。从六朝时期的交通工具、食物餐具,到宽敞的“下水道”,在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下,这些古老的事物仿佛穿越时空,与孩子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博物馆的网红打卡点——一整面瓦当墙,更是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最上面一排的瓦当,是不是像老虎、狮子?这叫兽面纹瓦当;第二排像花朵,是莲花纹瓦当;再看最底下那排,是不是有点像人脸?这就是人面瓦当。”听着讲解的孩子们,也和墙上的“六朝表情包”一样绽放出笑脸。
参观结束后,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跟着秦淮灯彩传承人贺双生老师学习了花灯制作。当一盏盏灯笼逐渐亮起,现场灯光与灯笼的光芒相互交织,营造出温馨又感人的氛围。
孤独症也被称为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表现为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无法与他人建立或维系情感关系,如星星般和这个世界保持着一段距离,因此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当日,由南京市儿童医院、民盟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梦想开始的地方”——南京市“星之梦”孤独症及智力障碍儿童画展,在博物馆二楼同步展出。绘画,是儿童表达自我、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参展作者年龄最小 4 岁,最大 13 岁。在他们的画笔下,既有“探春”“繁花”等诗意主题,也有小猫、蜗牛、小鸟等生活中的可爱生灵,还有他们眼中的城市风貌,如《鸡鸣寺・南京》《月光下南京的灯光》,以及寄托梦想的《总有一天我会飞翔》。
五年来,“星之梦”孤独症及智力障碍儿童绘画比赛吸引了众多孩子踊跃参与。这些获奖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们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敏锐感知,以及独特的观察和表现世界的视角。有的作品色彩鲜艳、构图大胆,有的线条细腻、内涵深刻。无论是抽象的表达,还是具象的描绘,每一幅作品都是孩子们与世界对话的珍贵见证。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孤独症及智力障碍儿童才艺的展示,更是社会公众与这些孩子心灵交流的契机。我们希望借此唤起更多人对他们的关注与理解,让他们在社会中获得更多关爱与支持。”主办方工作人员说。
“孤独症儿童就像夜空中独特而璀璨的星辰,他们也许与众不同,但同样拥有闪亮世界的潜力。每一项科技创新、每一次评估考核、每一份专业培训以及每一次全面干预,都是我们为孩子们点燃希望的火花。”南京市儿童医院院长张爱华向记者介绍,儿童医院开展的全方位孤独症综合干预,涵盖应用行为分析、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多感官训练、音乐疗法及精神运动疗法等多个维度,旨在从各个层面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其中艺术疗愈是重要的干预方法之一。此次走进博物馆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不仅是为孤独症儿童点亮了希望之光,更是想搭建一个平台,助力孤独症群体融入社会,推动社会对神经多样性的理解与包容。
六朝博物馆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之子——贝建中先生领衔的贝氏资深设计团队担纲设计。一楼 12 米挑高的大厅顶部,钢构玻璃天棚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当“星光”照亮“孤独”,这座“透光”的博物馆,让充满了爱和温暖的南京博物馆更有“看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摄影报道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