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COO访问歌尔集团时感叹:“中国供应商正在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取得世界级进步。”这一评价的背后,是山东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的高质量发展时代篇章。
在数字化的今天,推进科技创新早已是时不我待的战略选择。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才能更好的推进科技创新?
4月2日,山东召开科技创新推进会,聚焦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介绍,要通过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努力将山东打造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揭开了齐鲁大地以生态之力托举科技强省的雄心与智慧。
会上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围绕科技创新政务生态、人才生态、产业生态、企业生态、金融生态、开放生态、研发生态、文化生态等8个方面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努力让齐鲁大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沃土”。
以跨行业、跨领域的多维度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发力突围、打破藩篱,山东正以政策叠加的高度协同耦合,实现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生态是政府、企业、市场、产业、金融、人才、制度等融合发展的创新系统。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能够提供创新发展动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汇聚创新要素资源,推动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山东天瑞重工11年技术攻关实现我国磁悬浮动力技术世界领跑,背后是“链长制”的全周期护航;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链接全球企业近90万家,覆盖15个行业生态,为淄博陶瓷、滨州纺织等产业集群装上“智慧大脑”。
这些突破的背后,藏着独特的链式创新密码。山东依托制造业大省的优势,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纽带,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组数据见证山东科技与经济“齐飞”的鲜明“气质”:
今年前2个月,山东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其中铁路船舶、电子设备增速分别达46.4%和27.8%。数字背后是山东高端装备从“制造”到“智造”的质变;
2024年,全省纳入重点监测的大模型企业达到124家,业务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175.7%,带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
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突破50%,人形机器人产业产值连续两年增长超36%,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济青干线等项目成为全国标杆,量子产业规模剑指千亿级……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产业升级的破局起势,山东正用科技创新的星火点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燎原之势。
从企业安心到人才舒心,从科研顺心到投资放心再到服务暖心,一系列创新氛围的塑成,都显示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鲜明信号。
比如,突出政务生态引领,全面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推进“无证明之省”“无押金城市”“无人工审批”等改革协调联动。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开展“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这种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店小二”式服务,是相互成就、共赢未来的有益探索。
再比如,聚焦人才引育服务。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集聚三大行动,加速集聚急需紧缺人才,特别是针对青年人才,为来鲁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7—15天免费住宿,省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人才支持比例保持在60%以上,为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提供稳定支持。优化外国人来鲁便利化服务措施,为外国人才提供政务、医疗、金融等一卡通服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山东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更多人才站上“C”位,以“人才”之浆,鼓“科技创新”之帆。
不管是便捷高效的政务生态,还是动能强劲的产业生态,不管是活力充沛的企业生态,还是多元融合的金融生态,抑或是合作共赢的开放生态……可以见得,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方面多,涉及部门广,要整合职能部门、企业、银行、高等院校等各类资源,以协同联动凝聚起最大合力,绘就出最大“同心圆”,而这正是山东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智慧和魄力所在。
通过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到203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3.2%,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
科技之光,照见未来。
从海尔“懒人洗衣机”背后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到歌尔集团让苹果高管惊叹的“智造”能力,科技强省建设的山东答案愈发清晰:最好的创新生态,就是让创新无忧。
文/靖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