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Fall美本申请终于落下帷幕,有人欢喜有人忧。

真正收获梦校offer的只是少数,其余的或多或少都有遗憾。

看到2025疑难杂症群里不断的喜讯和红包,我知道有些失落的家长心情可能更加难受。

于是新建了个“失恋阵线联盟”群,给追寻梦校路上“失恋”的同志们单独辟一块地儿,倾诉也好,吐槽也罢,把所有的伤心、委屈和不甘都发泄出来。

因为我知道,这里面的难受跟一般人还真没法交流,人家根本不理解啊!

群建好了,大家闻讯陆续进来。

可问题也来了——我取的群名被嫌弃了。

家长表示,“失恋”两字太辣眼,怕身边的人误会。

好,要听劝,改名!

改成“失意联盟”?也不行,不吉利!

家长有说叫痛不欲生群、痛哭流涕群的;也有说要正能量一点,叫凤凰涅槃群、低开高走群的。

还有人建议叫“退一步海阔天空群”,我说那不合适,谁说录取不理想就只能退步?经常有孩子去了不太拔尖的美国大学之后一路高歌猛进,越走越好。

一阵热议之后,最终选了“新起点战队”这个名字,嗯,听起来顺耳些了吧?

可是接下来的讨论又有了新问题。

本以为都是申请遇挫的家长,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可谁知却还是“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有家长很悲伤地说梦校被拒,只拿到了A校offer,好生失望。

可立刻有家长哀怨表示“A是我家梦校,可惜我们只录了B校”。

结果旁边又冒出几位大喊“只求能录B校!”

于是有家长表示很受伤,要求必须“悲痛欲绝”的才许进群。

我说好,既然是专为安慰大家心情的群,那情绪价值必须给满!

定下群规,进群前先自省,悲痛值满分的再进群!

顺便一说,以前经常有孩子被名校拒了之后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了UCSD,家长伤心失望地哭诉。可如今UCSD越来越作妖,越发难录,以至于收到UCSD录取的家长在群里成了悲痛值不足的样本

但其实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指数并不仅取决于offer的排名和知名度。

比如收到Top20录取的娃或许是原本踌躇满志要爬大藤的选手;而另一个娃收到50+排名的offer也许已是超出预期的惊喜;还有收到牛剑offer的家长还在为美国没录到梦校而伤心纠结。

所以单看录取学校还真不好判断家长是喜是悲。

接下来的群讨论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

原本以为的吐槽诉苦大会并没有持续多久,大家很快就已经转而开始讨论现状下的选择以及下一步的规划。

学校怎么选,专业能不能换,转学可能性……考虑的问题很细致,很周到。

有家长说,已经哭了两天了,该收拾心情了!


甚至不需要再给大家安慰或扫盲,说什么美本申请不会一考定终身,说申请再不成功也还有哪些机会扳回前途……

真是要为家长们的理智和清醒点赞

大家都早已研究清楚形势,再怎么“悲痛欲绝”也只是一时的情绪反应,心里头其实都明镜似的。

只是这暂时的难受需要有人能理解和共情罢了。

希望咱们这个“新起点”群能顺利过渡成一个开心愉快的本科就读群,我这临时起意建的“失恋”群也就功德圆满了!

话说我坚持“分群而治”的做法终于见到一些成效。

低年级的申请预备群:讨论规划、择校、申请准备等,我会发各种科普扫盲文章以及针对低年级的实用资讯。

申请季疑难杂症群:讨论申请过程中的各种细节问题,群里文章和信息全部围绕申请具体问题,不讨论规划。

本科在读群:申请季结束后,疑难杂症群升级为本科在读群,大家可以分享孩子就读体验,交流从学习到生活各方面的问题。群里可以讨论申研,但不再讨论申本问题。我会在群里发汇率信息、新生指南等等资料。

可能有的家长不太理解,我为什么对按类分群有这么大的执念,甚至不惜拒绝一些家长。

之所以要求必须按孩子实际年级进年级群,低年级家长不能提前进申请季疑难杂症群,正是因为看多了“人类悲喜不能相通”的例子。

虽然我解释过,很多申请细节问题提前听了也理解不了,申请政策还会每年变化,但总有低年级家长想着早点进群提前学习或是围观热闹。

可是如果低年级家长进来多了,群里真正参与讨论的申请季家长就少了,讨论效果就很差,大家能学习的机会都少了。

如果只是少数低年级家长进群,看起来对群的影响不大,可是也发生过低年级家长私信我提意见的事。

当时正是漫长的等offer阶段,有低年级家长提意见说疑难杂症群里太多无意义的情绪表达,影响学习干货,希望我禁止这样的发言。

可是在那个难熬的阶段,不是亲身经历怎会理解申请季家长那焦灼上火的心情?

此时情绪价值也是一项重要的群功能,我怎能阻止大家正常的情绪宣泄?

既然人的悲喜不能相通,唯有身受才能感同,那么就通过群的不同定位,让大家都和能共情的人聚在一起,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联系如意妈妈:

备注:留学

推广合作联系:

备注:如意妈妈合作

更多留学信息欢迎访问如意妈妈导航:

http://www.ruyimama.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