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层面来看,成都的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就是所谓的“区中”。

长期以来,成都在西部地区的地位,无论是西北还是西南,都堪称老大哥。



在西北地区,成都被戏称为“新西兰省会”,也就是新疆、西藏、兰州很多富裕家庭,都喜欢到成都买房定居,而西南地区,成都也是云贵川板块实力最为雄厚的城市,对人口、产业、资源的虹吸力度相当大。

常年以来,成都的常住人口都呈现出净流入的态势。



重庆的定位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也就是所谓的“国中”,定位上,很显然要比成都高一个层次。

相对于成都属于地区级别的中心,重庆则定位为与其他几个国家中心城市,一起竞争全国层面的资源和红利。

从这个角度看,某种程度上,重庆在全国的虹吸力,不一定取决于重庆本身,而取决于整个西南板块,在全国的定位和对全国各区域人口、产业的吸引力。

重庆近些年的人口处于净流出的态势,这和西南地区的人口净流出态势,也是相吻合的。



从微观的城市角度来看,成都之所以能够拍出4万+的地皮价格,和成都房地产走的是一条精英化、集约化的路径不无联系,成都之前是限购的,看得见的手会调节市场供需,不会漫天不限量供应地块,可以说是量入为出。

这种路径虽然会导致不同区域、板块、物业类型的房价,出现高低分化,但也确保了资源按照市场的取向和支配,流动到最能高效利用的地方,避免了吃大锅饭、摊大饼和“养懒汉”式的平均主义和资源浪费,是一种市场化的思维模式。

同时,成都的房地产发展路径,对于在成都的买房者,以及项目的投资者,都是非常友好的,既能让买房者获得房产增值的红利,也能让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更高,驱动投资者源源不断再次复投。



而重庆的房地产模式,和成都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熟悉重庆楼市的人都知道,重庆的公租房、保障房体系健全,无论是地段、品质方面,都和市场化的商品房有得一拼,有的甚至在配套等方面,还优于商品房。

对于市场化的商品房是一个非常大的非市场竞争,一是影响个人家庭买房的回报率,比如把多余房产对外出租的租金,就会在保障房竞争之下,被压得很低;二是保障房的巨量供应,也抑制了很大一部分刚需购房需求,让一些地段的商品房供大于求,价格一直上不去。



而且,重庆的商品房多数只有50年的土地使用年限,有的甚至还有房产税,可以说,花同样的钱,在重庆买商品房,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回报率是远远低于在成都买房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内,重庆甚至被一些房产投资者,称为“炒房客的禁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来,其实重庆的商品房楼市,对于买房者和投资者而言,并不那么友好。

上述原因综合而言,成都的地块受到投资者青睐,能拍出4万的楼面价,就不足为怪了,而重庆的楼面价,至今并没有大的突破,翻阅过去的历史,最高记录的楼面价也就是1.5万元上下的水平。

由此可见,两座城市的地块含金量,在投资者眼中,还是差距很大的,虽然各自定位规划有所不同,但现实就是现实,规划和现实存在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