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大会召开。为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主动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海选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高校先行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市高校。
“上海教育”政务新媒体推出“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专栏,介绍相关试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举措和特色亮点。今天,和小育一起走进上海电力大学,来看学校的改革探索。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电力产业迎来深刻变革,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新能源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激增。作为能源电力特色高校,上海电力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导向,瞄准产业升级痛点,从“学科本位”转向“产业需求本位”,率先启动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
思路破题: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前端
在上海电力大学储能技术实验室里,学校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龙佳一正与团队测试新型电池的充放电效率,这是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改革的缩影。近年来,学校坚持“招-培-就”联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淘汰了7个就业率偏低的传统专业,增设了10个紧密对接上海新型“3+6”产业体系建设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专业,打造覆盖“源网荷储”全链条的能源电力专业集群。
学生在储能技术实验室开展实验验证
国家能源转型亟需大量既懂技术又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必须走出“象牙塔”,将学科链嵌入产业链。上海电力大学根据企业实际绘制了“产业人才需求图谱”,图谱显示未来五年储能、海上风电等六大紧缺领域岗位缺口超2万人。基于此,学校的应用型改革将凸显“三个突破”:一是建立“企业需求-专业调整-资源投入”的快速响应机制,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二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推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三是将行业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今年3月,学校发布《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构建“需求导向、动态调整、产教协同”的新机制。学校紧紧围绕上海“3+6”产业布局,对接临港新片区先导产业,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区域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着力构建“双元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先期推进2个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3个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试点改革工作,并计划至2026年,拟再推广建设集成电路、新型电力系统等相关5个左右“双元制”专业(群),预期年人才培养规模达800人左右。
模式破局:构建“双主体”育人生态圈,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为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学校着力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在专业设置环节,成立由行业产业主导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企业委员占比超50%,负责调研产业需求,为专业设置提供决策依据,确保专业紧密贴合产业发展。在招生选拔上,探索多元化方式,吸引具有创新潜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校企深度合作,将产业、行业技术标准融入其中,注重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例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试点专业开设“企业订制课程模块班”,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贯通式企业实践;设计了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企业实践四环节驻企实习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基于企业需求的实践中成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试点专业围绕“AI+能源电力”重构课程体系,提升实践教学占比,灵活动态设置企业需求化模块培养体系。以全栈技术方向模块为例,校企联合构建教学团队,采用最新行业知识和企业案例,基于真实问题开展项目设计实践课题,让学生接触真实生产场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企业生产车间了解生产流程
人才破圈: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跨界转型”
今年1月份,来自知名通信企业的人工智能生态发展副总监丁来平多了一个新身份——上海电力大学“企业导师”。他带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原生创新的真实案例,走进上海电力大学的大模型产教融合实训课堂,深入浅出地为人工智能微专业学生讲解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大模型的典型算法和训练推理流程及生态进展。“学生接触的都是企业一线技术,结课作业就是完成一份可行性报告,优秀方案可直接纳入企业研发库。”丁来平说。
《人工智能技术及电力系统应用》课程结课答辩
这种“真题真做”模式已成为上海电力大学的教学常态。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推动上电-临港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建设。通过“引企入教”的方式,共建高水平实验室、实习实训平台及产教融合课程。学校与百余家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开发了48门校企合作课程和一系列覆盖电力系统各环节的虚拟仿真课程群,覆盖全校70%工科专业。
学生在机械臂上开展实操实训
除了把企业人才“引进来赋能”,学校还主动把教师“送出去充电”。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王道累教授对此深有感触:“我在热电厂实践期间,对企业的实际运行和技术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将这些知识积累反哺教学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思维明显增强。”从2023年起,上海电力大学实施“双师型”教师提升计划,要求新进教师至少拥有6个月企业实践经历,并选派骨干教师赴头部企业挂职。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校企联合开发的《智能微电网运行与控制》等12部教材被全国50余所高校采用。
机制破壁: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建立人才质量“全周期”评价体系
学校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系统实施了人才培养评价改革。以应用能力培养为评价导向,以学生评价和教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改革评价考核制度。在考核评价环节,学校建立了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行业企业特别重视的能力维度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学生学业情况的跟踪和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确保试点改革顺利推进,学校在资源投入和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学校设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产教融合教学团队等资源建设。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加大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和支持力度,将企业技术骨干纳入师资评价体系,推进了教师评价改革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试点学院及专业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改革试点为契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科技融汇和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强服务、强贡献上精准发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素材由上海电力大学提供
编辑:陆沈毓
“在看”和“点赞”点这里哦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