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场关于观复博物馆的裁员风波将马未都推上风口浪尖。"破产"、"倒卖文物"等传言甚嚣尘上。面对质疑,这位年近古稀的收藏家依然保持着每天擦拭馆藏瓷器的习惯。
在他看来,这些有着千年文明的器物,远比网络上的流言蜚语来得真实。
本文图片都来源观复博物馆
多年前,观复博物馆内曾上演过耐人寻味的一幕。马未都捧着一副黄花梨象棋,对面站着身价数百亿美元的李嘉诚。这位前华人首富可以豪掷千万为红颜购置珠宝,却为一副开价4万元的象棋讨价还价,最终只愿支付2.4万元。
"中国的有钱人可都不太喜欢文化,喜欢文化的都成不了有钱人。"马未都后来在节目中的感慨,道出了当代文化传承的尴尬处境。
这种撕裂感在马未都身上同样强烈。上世纪90年代,他凭借过人的眼力,在北京某拍卖行以4万元截获一件被误判为"康熙仿成化"的明代青花瓷。转手就是200万以上的利润,可他选择了留下!
当下文物市场已成为资本的游乐场。据业内人士估算,95%的市场参与者都是投机客。马未都曾在节目中展示一件铜器,清脆的叩击声中,他提醒观众:"收藏不是投机,而是与历史对话的修行。"
然而现实远比理想骨感。观复博物馆每年上千万元的运营成本,仅靠门票和补贴难以为继。马未都尝试过自媒体、文创产品,甚至为于谦制作佛像图录,却仍逃不过裁员的窘境。
网友的冷嘲热讽随之而来,有人质疑他的眼力,更有人指责他"虚伪"。
这种困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荒诞。数年前,煤老板、炒房团转战拍卖行,私募基金设立艺术品理财,"文物证券化"大行其道。曾经交流金石考证的茶座,变成了讨论"年化收益率"的交易所。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拍卖成交额同比暴跌42%,流拍率高达58%,这场资本狂欢正在迅速退潮。
在资本退潮后的狼藉中,马未都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早在2010年,他就承诺等自己百年后会将观复博物馆捐赠给社会,让文物真正成为"社会公共器物"。
即便在运营最困难时,面对用文物抵债的建议,他依然选择用其他方式去挣钱,坚决不卖文物。
"收藏的最高境界不是占有,而是传承。"马未都在《百家讲坛》的讲述影响了许多人。但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让文化传承举步维艰。
但这一点来说,老马做到了!他的博物馆里很多稀有文物,当年被人估计上百亿。如果马未都真是贪财之人,那么早就应该在过去最“宽松”的时候全部出手,何必留到现在被网友嘲讽?
马未都老了,玩不动收藏了,也开始说心里话了。他告诫年轻人:“不论是什么目的进入这个行业,赚钱也好兴趣也罢,最终都是要回馈给社会的。”
他毕生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唯有超越功利的热爱,才能让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这或许就是这位老收藏家留给时代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