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外交策略逐渐露出真容——谈不拢就制裁。然而,面对这种高压手段,普京已不吃这一套。与此同时,中方专机已降落莫斯科,美国怕什么来什么。那么,特朗普对俄罗斯发出了怎样的威胁?中俄越走越近又传递出哪些信号?
特朗普对俄罗斯的耐心似乎正在耗尽。当地时间3月30日,他公开表示对普京“非常生气”,指责俄罗斯在俄乌停火谈判中“不配合”,并威胁对俄罗斯石油出口征收25%至50%的“二级关税”。
按照特朗普的说法,如果俄方导致停火协议无法达成,美国将在一个月内实施这一措施,并且“所有从俄罗斯购买石油的企业将无法在美国做生意”。这一威胁的背景,是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战场形势对俄罗斯有利,而乌克兰在美欧支持下的反攻却未见显著成效,特朗普急于通过施压俄罗斯,来展现自己的“斡旋能力”。
但俄方显然不买账,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迅速回应,称特朗普的言论是“间接引述”而非直接表态,并强调俄美仍在就乌克兰问题磋商,普京对与特朗普的对话持开放态度,但“目前没有通话安排”。这种外交辞令背后的潜台词是:俄罗斯不会因美国的威胁而改变核心立场。
要知道,俄方提出的停火条件,包括解除欧洲对俄制裁、保障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安全利益等始终未变。普京更是在3月27日提出,可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乌克兰临时管理并举行选举,以建立“可信的政府”后再启动和谈。这一提议虽遭联合国和美方拒绝,却显示出俄方试图主导谈判进程的姿态。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的“愤怒”或许更多源于挫败感。他原本希望通过与普京的“私人关系”快速解决俄乌问题,但俄方在战场上的优势让其谈判筹码大增。美国试图通过制裁施压,却被俄方反将一军。正如俄罗斯学者特卡琴科所说,特朗普的外交风格是“不断施压”,但乌克兰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前线局势”,当军事优势在俄方手中时,普京自然无需对美妥协。
就在特朗普对俄发出关税威胁的同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专机于3月31日降落莫斯科,开启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据报道,访问期间,王毅外长与俄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谈,并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重点讨论中俄关系、乌克兰危机及国际热点问题。
而在访俄前夕,王毅外长接受俄媒采访时明确表示,中俄将共同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并强调“和平不能坐等,需要积极争取”。不难看出,这一系列动作既是中俄深化战略协作的明确信号,也让美国“联俄制华”的幻想进一步破灭。
事实上,美国对中俄走近的担忧,本质上是其霸权逻辑失效的体现。特朗普政府近期动作频频:一边威胁对俄制裁,却又试图拉拢俄罗斯“制衡中国”;另一边施压乌克兰接受“不平等协议”,同时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种“四面出击”的策略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战略混乱。
在俄乌问题上,美国的困境显而易见。特朗普希望尽快结束冲突以兑现竞选承诺,但乌克兰不愿放弃领土,欧洲则担心被排除在谈判之外。而美国提出的“矿产协议”新版本,要求乌克兰将所有资源开发利润注入美方控制的基金,并优先偿还美国债务,被乌方斥为“抢劫”,这种赤裸裸的利益攫取,连盟友都难以接受。
与之相反的是,俄罗斯通过战场优势巩固谈判地位,并借助与中国、伊朗等国的合作抵消制裁影响。例如,中俄伊3月中旬在伊朗海域举行联合军演,明确向美国展示“不低头”的姿态。
在对华遏制上,美国的“离间计”同样徒劳。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中俄关系“不是权宜之计”,俄方不会为改善对美关系牺牲与华合作。王毅访俄期间,双方再次确认将共同反对单边制裁,推动多极化国际秩序,这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协作,远非美国几句挑拨所能撼动。
总的来说,美国“怕啥来啥”的根源,还是在于其未能适应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当特朗普用制裁大棒逼迫他国屈服时,中俄选择的是深化合作、共抗压力,这种选择并非“反美联盟”,而是基于现实利益和战略自主的理性判断。正如王毅所说,中俄关系的发展“符合历史逻辑”,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平负有特殊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