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孙倩创立越后妻有“CHINAHOUSE華园”;2018年,她正式发起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计划。时至今日,已经走过10个年头。这条并不算长的道路艰辛且波折,从江西浮梁到广东南海,两地各举办了两届艺术节项目,意味着大地艺术节中国本土化的确立。作为一手将大地艺术节落地中国的总策划孙倩,如何将这个舶来的名词成功建立中国模式?

2024年年底的一个颁奖典礼上,有媒体亲切而形象地将孙倩称为“中国大地艺术节之母”。虽然她并不同意这个说法,但这个描述也侧面揭示了大地艺术节在中国的发展。

看到身形纤细的孙倩站在颁奖台上,《艺术栗子》回想起多年来无数次出现的画面:她带着团队在艺术家工作室和点位间游走、顶着酷暑和寒冬无数次往返城乡、深入乡村实地沟通和了解地域需求……与舞台上的高光时刻相比,大地艺术节的中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孙倩与团队和艺术家们在前期筹备的路上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首届开幕,团队与艺术家、嘉宾合影

“大地艺术节”一词源自日本,2000年开始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从创立之初,便以振兴当地经济为目标。相对于越后妻有历经十余年才取得明显成绩,孙倩带领的中国大地艺术节团队相对更为顺利。

官方统计显示,“艺术在浮梁”2021年5月首次举办,两届累计接待超30万人次,带动200多位村民就业增收,全网话题浏览量累计超8000万;“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年11月首次举办,两届累计接待25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近15亿,全网话题浏览量累计超1亿。

经济上的亮眼数字,更多基于艺术节内容的打造。“艺术在浮梁”累计有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78位艺术家,先后创作了81个艺术项目;“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共汇聚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271位艺术家,创作了131组共353件艺术作品。其中不乏首次在中国落地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 皮斯特莱托 《第三天堂在樵山》

这是艺术家首次在中国落地的公共项目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4



詹姆斯·塔普斯科特《大约》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罗伯茨&彭斯《人人都是赢家》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与其说这是中国速度,不如说孙倩以及团队在越后妻有的基础上,迅速调整并找到适合中国的模式。

首次接触大地艺术节之前,孙倩已在艺术行业从业近20年。2016年在越后妻有创办“CHINAHOUSE華园”中国艺术基地,建立起中国艺术家与越后妻有连接的桥梁。2018年5月,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越后妻有发起人北川富朗出席,瀚和文化创始人、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总策划人孙倩宣布正式发起“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



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布会 2018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上海发布会 2024

在孙倩看来,大地艺术节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系统工程,是一种以艺术的形式,解决地方衰败、乡村问题的有效并可持续模式。其中要解决的不仅是艺术节与艺术家的关系,还有与当地政府、村民、产业,以及更多商业伙伴的关系。只有将这条复杂且多元的链路厘清、理顺,才能让艺术节持久且稳健地走下去。

策展上强调地域型艺术项目,强调作品的在地性和地域文化传承;经济振兴上注重“对症针灸”,点对点解决具体问题,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包含在项目之中。这套逻辑与大地艺术节发源地日本有着巨大差异,调和艺术节与人、空间、地域、经济、民俗等多个面向的关系,这是孙倩团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改进的。



《招牌计划——字神的游戏》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招牌计划——字游湾区新象》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4

“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就是要在这个地方待很长时间,必须下场,必须亲力亲为。”孙倩将这种工作方法总结为“亲力亲为”。团队长期驻扎在项目所在地,成为新的“当地人”;积极协调道路设施、房屋改造以及服务升级,不仅让进入艺术节的通路顺畅,更让当地人直接获益。

外出务工的人回到家乡、很多艺术项目在本地制作也培养了新的工种、年轻人主动将制作过程拍摄短视频、咖啡厅和民宿等明显变多了……每当看到这些欣欣向荣的景象,便让孙倩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4月2日至5月5日,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进入日常开放时间,“南海日常·春时”活动逢周五、周六、周日及五一假期开放,采用官方导览制观览,每日六场。每届为期三个月的大地艺术节闭幕后,都会有这样的“应季开放”时间,这是让这些留在当地的艺术作品“活化”的新办法。

从江西浮梁到广东南海,地域范围在不断扩大,形式也持续多样化。通则久,久则达,项目和规模持续扩大的大地艺术节,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中找到新办法。

栗子对话



孙倩

瀚和文化创始人、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总策划人

大地艺术节可复制吗?

艺术栗子:作为以策展为主导的大地艺术节,作品选择上有哪些偏好和倾向?如何更好地结合在地性?

孙倩:我想先对实施大地艺术节的独特工作方法“场域策展”做个说明。“场域策展”是基于过去多年在现场碰到的问题,以及总结出的工作方法而提出的。场域既包括物理空间的非标环境,例如农村的民居、废弃的村落、狭窄的墟街、农田茶山、文化遗址等,又包含历史、文化、风俗、权属、功能、家族关系、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当下命题、观看动线等非物理空间,策展时的思考是需要多维度、多方面的。



田岛征三&鞍掛純一:呼吸着的抽象雕塑(泰然自若的舞蹈家,沉思的梦想家,成功的菌类学者)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刘晓都&梁铨《故岭》 摄影:田方方

艺术在浮梁 2023

根据场域(也可以说是点位)选择合适的艺术家是策展的基本逻辑,同时,还需要考虑本地性和国际性等要素。艺术家需要认同大地艺术节的理念和工作方法,尊重当地文化,有时间到现场考察、调研和创作,这是对艺术家的基本要求。

以“艺术在浮梁”马岩松创作的《大地之灯》为例,前期考察时,我每次在村里转悠,都会注意到一座茶山。让我惊喜的是,山顶不仅没有种茶,而且周边更远的村庄和公路都可看到山顶,于是邀请马岩松来现场考察。这件作品现在已经成为浮梁的地标。



马岩松《大地之灯》 摄影:田方方

艺术在浮梁 2021



孙倩(右)与马岩松在广东南海实地考察 2022



马岩松《时间的灯塔》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在这里,茶山和作品是一体的,就像草间弥生在濑户内海直岛上的著名的“南瓜”。大海成就了“南瓜”,后者也让直岛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大地艺术节模式下的场域对于作品很重要。

艺术栗子:举办地点的选择是双向的,组委会在地点选择上会有哪些倾向?在点位设计上,如何与场地方、艺术家、设计师共同做抉择?

孙倩:艺术节区域的选择是我们团队和地方政府共同商量的结果。我们在地点的选择上优先考虑政府的推荐区域,再从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呈现上,增加不同特质的区域。具体到点位的话,主要是策展人根据多年的经验累积,结合点位的可用性、点位设置背后的用意等综合因素,为前来考察的艺术家给予规定或相对有限的选择。



孙倩(右)与艺术家刘建华在广东南海考察



孙倩与艺术家TANGO(右)在浮梁考察

艺术栗子:大地艺术节走到现在,已经是中国最成功的艺术节。如果简单概述成功的原因,可以归为几大法宝?或者关键因素?

孙倩:从决定做艺术节开始,几乎每天都会遇见大大小小不同的问题,然后就一个一个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归类总结、积累经验、形成方法,不断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要说法宝,好像只有一个:坚持在一线(现场),坚持了解一线(现场)。

艺术栗子:从浮梁到南海,之后还有哪些新计划?大地艺术节的可复制性有多强?

孙倩:能发挥艺术的作用,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让中国更多地方被发现、被认识,这是我们做艺术节的初衷。新的计划肯定会有,我们会在保证目前项目的基础上,慎重地选择有文化代表性的地方开展工作。

大地艺术节的宗旨和模式本身是基本恒定的,当然也会不断优化、完善。尽管从名义上,人们认为大地艺术节是一个IP,但不应该简单这样去理解。大地艺术节更是一种工作方法,其结果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去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内容和体验层面,每一个举办地的大地艺术节项目都是完全独特的。因此严格说,大地艺术节完全不具备可复制性。



《鱼跃鸢飞》 摄影:李均良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刘毅《走,采茶去》

艺术在浮梁 2023

艺术栗子:如果将兴起于乡村的大地艺术节带入城市,这两者对于实际执行来说,有哪些不同的问题要考虑?

孙倩: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无论委托主体是谁,只要我们了解合作方的诉求,团队就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大地艺术节是一种方法论,虽然起始于乡村,但其系统的工作方法和底层逻辑,可以适用于任何地方和领域。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希望带给大家新的模式和新的案例。

艺术节的中国模式?

艺术栗子:从浮梁到南海,文旅的指向变得更为清晰,这也是近些年对艺术节越发明确的考核指标。从艺术项目到文旅项目,这种导向的转变中,团队如何及时做出调整?

孙倩:我们一直很明确,艺术节实施的目的是振兴地方,落地的场所是在县域,不是简单直接地以打造文旅为目的,艺术节的作用是渗透在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中的。当然,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产生文旅发展的效果也是形成闭环的一个关键。从乡村振兴到文旅融合发展,艺术如何应对社会需求,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始终面对的课题,也是让团队一直感到幸运、保持兴奋状态的动力。



刘庆元《海边的餐厅》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高瑀《种植梦之屋》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项目落地都是在县域。首先应该面向乡村的文明与文化、历史与民俗、产业与经济、环境与生态、人才与组织等地方特征去研究和思考。中国地域发展很不均衡,艺术参与地方振兴很难具有普遍性,但也肯定是有效、有益的选项之一,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

艺术在地方的融入与生长,要建立在其本来的文化底蕴之上,因其特性、个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去做具体的研究和运筹。浮梁和南海我们给出的就是不同的解决方案,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两年一届的艺术节也会面对新的课题,必须提出新的思路。

艺术栗子:大地艺术节的面向是多元的,当地人与外地人、艺术家与公众,团队如何平衡和协调这些关系?

孙倩:多元关系的处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坚持平等和真诚。艺术节是为本地而创,本地人应该是艺术节的主角,其次才是游客和观众。一味地以秉持都市价值观的城市人群为立场,单纯地去满足他们,而忽视本地的需求,不符合大地艺术节的宗旨。

我们始终有一个原则,就是以“有利地方”为首要选择。在这个出发点下,我们要考虑地方的诉求和发展,关心本地居民(村民)的利益,无论是精神层面上的自信提升,还是物质层面上的收入增加。



村民参与南海艺术项目 摄影:张静

在创作与本地习俗发生冲突时,首先会请地方行政单位牵头,邀请相关人员面对面沟通说明。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会尊重本地人的意愿做调整。我们合作的艺术家都会认同这样的做法。南海依旧保留着很传统的宗族文化,只要尊重当地人的文化禁忌,本地人的包容性和对当代艺术的接纳度是很强的。我们团队的工作就是在各种关系中做好桥梁和黏合剂。

艺术栗子:从日本到中国,在实际执行中有什么不同?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在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吗?

孙倩:从日本到中国,两国乡村有着根本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也完全不同。日本是发达国家,他们的乡村只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凋零。以越后妻有为例,艺术节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相对完善,更多功夫花在了文化重塑、精神慰藉、社群服务等方面。





CHINAHOUSE華园在越后妻有启动 2016



孙倩(右)与艺术家徐冰在越后妻有考察 2017

中国每个乡镇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前的发展问题,很多地方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条件,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补足。我们除了要把艺术作品完成,艺术节还要去助推基础设施与服务,比如解决游客的住宿和餐饮,以及更多在地性的商业。这种在中国乡村通过艺术激发出来的商业活力,发展空间比日本要大得多,因为我们的成长空间和想象力更大。

在文化上,中国疆域广阔,历史文化深厚,艺术节执行前期更注重文化挖掘,以及历史追溯和地理研究。这是一个地基,在这样坚实的地基上,我们再“盖房子”。从开始中国项目的第一天起就是“中国本土”的,但是经验已经完全成熟了吗?我认为我们仍然走在积累的路上。

艺术栗子:中国的大地艺术节有很多中国特色,例如团队驻村模式等。可以具体说下还有哪些根据中国特色设立的工作方法?

孙倩:我们在两地都有本地的运营团队在持续运营,给本地培养人才贡献了力量。其中,每天与艺术节“打交道”的志愿者们,我们称之为大地艺术节最特别的艺术项目。



广东南海志愿者合影



“艺术在浮梁”展期内的表演活动 2023

志愿者团队均由本地人组成,南海叫“鸡蛋花队”,浮梁是“萤火虫队”,这是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的独有特色。艺术节大量邀请本地人参与创作和相关工作,他们有赋闲在家的退休人士、家庭主妇、处于人生gap year的本地年轻人。志愿者们经常被游客称为艺术节的“彩蛋”,他们带着对家乡数十年的了解和情感,丰富了艺术项目的讲解。

四届艺术节有哪些成绩?

艺术栗子:如何总结创立中国大地艺术节以来的成绩?

孙倩:大地艺术节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系统工程,给地方带来的是综合价值。相较于可计算出的经济指标,乡村振兴的推动、地方品牌的建立、新时代文化力的塑造,以及家乡自豪感意识的唤醒、年轻人回流等,都是持续带来的成效,也是艺术节举办的初衷。浮梁和南海在全国县域中脱颖而出,由此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新机遇,大地艺术节毫无疑问成为打开大门的那把钥匙。



邬建安《豹猫和他的朋友们》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艺术栗子:首届“艺术在浮梁”起,大地艺术节便实施艺术与商业并轨制,这是不同于其他艺术项目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持续运营的重要保障。在您看来,大地艺术节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具体为项目所在区域带来了什么?

孙倩: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地方的诉求得到解决。就业态来说, 我们目前还不能简单说商业上是否成功,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我们的目标一开始设定的就是谋求基本的收支平衡,不去过多、过高地追求直接商业收益。让村集体、村民获得更多收益是艺术节的核心目的。

从整个区域来说,艺术节最大的价值就是成为地方名片,让一个地方被大家看见并认识,进而吸引游客和投资。旅游带动消费,这也引导许多本地青年回乡创业。浮梁寒溪村、南海儒溪村的村民正是商业发展的受益者。



《月亮的眼泪》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4



金钕《醒》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团队在实施两个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国内外非常好的品牌和企业家,已经有人愿意支持或者参与,让我们的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以资金赞助的直接方式支持艺术节,从模式上暂时还不成熟。

艺术栗子:在浮梁,大地艺术节为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很多工作。在南海,也会做这样的工作吗?这项工作也是大地艺术节的工作之一吗?

孙倩:艺术节确实促进了公共设施的建设,这是地方政府配合落实的工作。以南海为例,首届艺术节举办时,在太平墟建了一个新的公共厕所,在儒溪村翻新改造了一座坍塌的红砖仓库;第二届艺术节举办之前,改造了平沙岛码头,促进了通向艺术节展区公路的修缮,改造了村落的水渠环境。空间改造、环境提升、道路修整等,都是大地艺术节前期在地的重要工作。



藤本壮介《水天一色》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2



黄河山《浮出水面》 摄影岛影工作室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2024

虽然大地艺术节的目的是乡村振兴,但在我们的策展阶段,会优先把游客的体验考虑进去。艺术是坐标,可以引领大家体会不同地方的自然、历史、风土人情,调动人自身拥有的五感和在城市便利生活中被遗忘的很多能力。特种兵式的艺术打卡会让你错过很多日常的风景,以及有温度、有趣的人和事。

文字|顾博、张火火

图片|瀚和文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