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已经靠不住,冯德莱恩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处理中欧关系,美其名曰“新的务实主义”。
然而只要欧盟高层意识不到中欧合作的战略性质,对中国建立不起客观的认知,所谓的“务实”不过是空中楼阁。
欧盟采取的具体方针是,对中欧关系和美欧关系都降调处理。面对咄咄逼人的特朗普政府,欧盟暂时决定先在公开场合采取“负鼠策略”,尽可能地把头低下,保持低调,希望“没人看到”,免得自己一句话说错,就引发外交关系动荡,甚至提前引发更大规模的关税战。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决定脱离美国处理中欧关系】
这一点在中欧互动中也有体现,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的访华行程,早已经落下帷幕,他在北京三天,没少和中方官员接触,但欧盟方面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成果,计划中的新闻发布会也被取消。
一直到谢夫乔维奇离开北京,欧盟才在官网发布了一份简短的行程总结,只说中欧同意继续保持联系,至于如何解决双边经贸中的“系统性问题”,欧盟除了重申过往的一贯立场外,并未有进一步的结论。
这种低调确实有些不寻常,要知道,这是新一届欧盟领导层首次有人访华,很大程度上是给后续的中欧高层级互动做铺垫 ,欧盟却降调处理,很显然是考虑到了现在中欧关系氛围并不融洽,自己无论做什么姿态都不合适。
太过于强硬,不利于保持互动,若是友好起来,又有悖欧洲内部的政治正确,于是就只能少说少错。谢夫乔维奇在北京的一次内部演讲,措辞整体上和冯德莱恩的近期表态大差不差, 既要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又要死抱着“去风险化”的概念不放。
【欧盟口中的“务实”,就是低调行事,少说少错】
如果在欧盟眼中,这种摇摆不定的姿态,就能体现出自己在对华战略上全新的“实用主义”,未免有些轻率,本质上并未脱离欧盟对华三重定位那种一厢情愿的性质。
欧盟的目的没怎么变,既然特朗普已经搞砸了美欧关系,欧盟就只能独自处理中欧互动,重点在于,如何在经贸争端、欧洲企业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呼声,以及各怀心思的成员国之间取得理想平衡。美欧贸易战已经不可避免,中欧这块不能再节外生枝。
有必要指出,目前欧盟大力炒作的所谓“贸易关切”,基本是欧盟领导层庸人自扰,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才把局面搞得很复杂,沟通效率大大降低。即便现在欧盟自诩要以“务实主义”处理中欧关系了,在这方面也很难有改善。
欧盟自以为,尽管美欧都炒作“去风险化”,但是出发点不同,欧盟只想降低风险,而不是彻底和中国脱钩,但美国的重点在于后者,在若干年后建立一个“去中国化”的全球供应链。所以在对华经贸这个领域,欧盟比美国有更大的灵活性。
【谢夫乔维奇在北京三天,欧盟这边出奇地安静】
可问题在于,欧盟自己拿捏不好去风险化和脱钩的尺度。对中国而言,这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区别,都是典型的经贸议题政治化,没有讨论的必要,现在欧盟硬要摆上谈判桌,要求中国满足自己的不合理关切,自然谈不出一个所以然。
更何况,欧盟在外交上的一个老毛病,就是难以达成一致,能统一意见都不错了,还想要对外“务实”,更是难上加难。谢夫乔维奇访华这几天,虽然是代表欧盟,但不是所有成员国,都想着被欧盟代表,而是要在对华政策上,走出与欧盟不同的道路。
在西方智库人士眼中,欧盟贸易专员的访华行程,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中方给欧洲传递的信息是,中国有能力自给自足,欧洲把自己想得太过重要了。
【谢夫乔维奇对中欧关系的口径,和冯德莱恩大差不差】
欧盟现在还有一种焦虑感,觉得自己很快就跟不上中美的步伐。据欧盟官员自己的说法,布鲁塞尔总部现在流言满天飞,说美国很快就要与中国达成协议,欧盟到时又会被排除在外,陷入空前的困境。
欧盟高层倒是想耳不听为静,只是他们现在也不知道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这恰恰说明,在微妙的地缘形势下,欧盟似乎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只能随波逐流。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宣称的“实用主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实用。归根结底,欧盟做不到理性看待中欧关系的互补模式,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长期利益,这种情况下大谈“实用主义”,无非还是在自欺欺人。
【冯德莱恩宣称,要从实力地位出发与特朗普打交道】
顺带一提,欧盟这种低调战略,压根就没维持多久,又被冯德莱恩自作主张地推翻。她最新的演讲,宣称要从实力地位出发与美国打交道。只是就过往的美欧关系而言,实在让人很难想象,在冯德莱恩的带领下,欧盟要如何在美国面前“从实力地位”出发。
从这个角度来讲,欧盟领导层对待美欧关系都能如此不切实际,就更不用想,他们在中欧关系上,会是怎样一副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