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从未拨通的电话,竟引发了“特朗普三连发”,这位因直言直语和偏激发言频繁登上头条的美国前总统,在社交媒体上连续发了三条贴文。
而涉及的另一方,正是冷静旁观的中国。
不得不说,这场“电话风波”俨然成了国际政治中最新一出闹剧,但如果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场表面上的闹剧,背后却暗藏玄机,让我们先把事情捋一捋,据报道,美国的现任政府以及前领导层一直希望通过直通中国高层的沟通渠道,缓解两国在经济与地缘政治领域日益紧张的局势。
这里说的“电话”,指的就是美方希望中方高层主动发出的沟通信号,但问题在于,中国似乎并不买账,无论美国如何释放所谓的“期待”信号,中国并没有如他们所愿主动打电话过去,你要理解,在国际关系里,谁先开口、谁后回应,本身就是一种秩序和地位的象征。
而对于一贯讲究礼尚往来甚至讲究韬光养晦的中国来说,显然不想让这通电话成为示弱的表现,特朗普平日里最受不了什么?当然就是受不了别人对他摆脸色,如今中国这边根本没正眼瞧他,他自然气不打一处来,立马化愤怒为“推文三连”,也难怪。
毕竟他曾在任时大肆炒作“中美关系多么友好”,如今却眼睁睁看着美国现政府和中国对峙升级、却没法达成实际的沟通,心里难免不是滋味,如果说,在商场上,特朗普是个会谈价格、善于制造声响的主儿,那么他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往往像个“激动的小丑”。
这次,他接连发布了三条帖文,充满了指责与抱怨,在字里行间,你能明显感受到他那种“怎么会有人不给我面子”的愤怒情绪,从这些长篇大论里,我们提炼一下关键词,一方面,他指责现任总统无能,表示“如果换作自己,那这通电话早就会被接起来,不会拖这么久”。
另一方面,他不忘对中国极尽嘲讽,暗示中国完全在冷眼旁观局势,丝毫没有要沟通的诚意,简单来说就是,“我才是让局面变好的唯一人选,否则全世界都会陷入危险,”但问题来了,特朗普这种打情怀牌、挑拨牌的套路还能奏效吗?显然,情况完全不在他的掌控中。
在特朗普任期离开后,中国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被美国的“讨价还价战略”牵制,而是加速形成自己的地区影响力与全球联盟,这通电话被接不接,对中国来说根本没有太大损失,因为主动权已经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就在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跳脚的时候。
俄罗斯分析师们却冷静地分析了局势,俄罗斯国际问题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确实掌握了一个关键的战略工具,而这个紧急“工具箱”压根还没被打开,也就是说,中国面临的选项远不止表面上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连底牌都还没亮。
他们认为,中国现在选择暂时观望,完全是看穿了美国政坛博弈的局势,一旦主动接过这通电话,或许短期内可以化解美国的焦虑,但长期来看,却可能被人抓住把柄,成为被批评的把手,同时,这也符合中国长时间以来所遵循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外交理念,你想让我接电话。
你就得摆出让我主动心动的条件,从中美关系大的格局来看,中国确实“不动如山”,无论是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还是美国在东亚的军事部署,中国都选择了睿智的“稳固内循环、拉拢多极伙伴”的方式去应对,正如这位专家所说,“中国并不是束手无策,而是还未真正采取具体的反制措施。
这种战略自主性,让美国的喊话显得尤为尴尬,”如果细想,中国的“沉默”真是一种“不作为”吗?完全不是,如果你是中国问题的长期观察者,一定会发现,在特朗普等人忙着社交媒体发牢骚的当下,中国正在做的事情可一点也不“安静”,比如在国际市场上。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与包括东盟、中东、中亚以及非洲地区的新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每一次成功地签署一项新的合作协议,都是对美国谋求单边霸权的一次“软实力”反击,也就是说,美国在拉拢同盟时,中国选择了更高效、耐心的方式,通过强化包容性的经济连接。
渐渐摆脱对美元体系的锁定,更关键的是,美国对中国发起多次“科技打压”,但中国始终选择从容应对,背后是认定“技术突围”将是解决出路的最好策略,你看,美国一直觉得自己的施压手段足够“精准”,但真正在逆境中崛起的,是中国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新动能。
从这场电话争端中,谁是赢家?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特朗普的情绪化表演只会更加浪费美国的精力和国际影响力,如果说,特朗普还能靠在任时的民粹主义言辞突围,那么这次他却一脚踩在了国际关系的冷铁板上,这不仅让中国无任何实质动摇。
反而还给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美国内部,连前总统与现总统都是彼此对着干的状态,而这种分裂局面,只会让中国的处境更为游刃有余,国际竞争从来都不是喊喊口号、发两篇社交帖文就能一锤定音的事,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跟美国谁怄气。
而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回旋空间,而这一次,“等电话”的美国,似乎更像局外人,“电话门”事件闹到今天,传递的无非是两个核心信息,一是美国渴望从过去的对话中寻找一些所谓的“心理确定感”,二是中国并不打算继续围着美国的节奏转,而是选择了不慌不忙。
自主推进关键战略,所以,特朗普能发多少次“长篇贴文”并不重要,真正让人深思的是,中国的“沉默外交”,正在成为一种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全新话语权策略,或许,它比一通电话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