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春末闲谈》中说:“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

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你也曾感到过无比的孤独。

在深夜里,你发现一段直击心灵的文字,想要分享出去却又不知道给谁,小心翼翼挑了一位朋友,对方却说你“无病呻吟”;

在工作中,你能力强、性格好、情商高,却因此被同事在背后造谣,你无力改变,试探着讨好同事们,结果发现适得其反;



在学校里,大家耽于玩乐,嘻嘻哈哈结伴出去逛街,只有你想去图书馆复习;

室友们说你内卷,强行喊你出去,又在期末偷偷分享给你作弊技巧……

想要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却又害怕无法融入周围环境,怕被人说“不合群”。

假如有人试图以这样的方式孤立你,不用愤怒、不用翻脸,只需记住“羊群效应”。

警惕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混乱且无组织的生物,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

此时将那根木棍拿走,后面的羊仍会跟着前面的羊的步伐,向上跳一下。

尽管此时棍子已经被撤走,但他们只会机械地重复动作,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这就是羊群效应,指的是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如果没有自己的判断,很容易导致盲从,因而陷入骗局或者失败之中。



在心理学家的研究中,影响从众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持某个意见的人数有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正确与否。

或许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能出风头、不准爱虚荣,遇事先观察再做决定,几乎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之中。

如果你此时正处在一个群体里,那么与群体意见不合,简直就成为了背叛,即使你坚持的那一方是正确的,也会被人骂“清高”、“不知好歹”。

在这样的压力下,许多人都形成了先认同、再判断利弊的行为模式,虽然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的安全感,却保障不了后续的结果完全尽如人意。

你会像盲目跟随头羊的羊群一样,在无意中浪费大量本不必损失的资源。

集体无意识

其实,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众心理是指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保命法则;

在群体中只有“随大流”,遵循群体的规则和模式,才能融入进来,被群体所认同。

同时,耗费认知资源去进行判断和加工信息也是一项很累的工作。

很多人宁愿跟随人数多的一方去选择,也不愿意自己思考,赌的就是“选择人数越多、正确率越高”。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一套还能行得通吗?



很多人跟随大众视角,看到了互联网的“新风口”,就火急火燎冲上去做,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真正的能赚钱的新风口,哪还能轮得上具有信息差的我们?

还有一些人听信身边的人劝解,认为和其他人一起犯一些小小的错误,就能以“法不责众”逃脱;

就像是作弊、甩锅、背后造谣这样的小事,难道和其他人一起做,它们就算不上是坏事了吗?

信息型社会影响

或许你也曾在生活中接受过这样的信息来源:

填表格的时候不知道某一项该如何填,着急地问了身边的人,也不管对方说的是对是错,就像找到了权威一样按照其所说的写了上去。

当你做了某件事却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合适,于是上论坛去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一看到很多人也做过和你一样的事,你立刻就安心了。

在心理学中,信息性社会影响是指个体把他人视为权威的信息来源而顺应其行为完成或者改变自己要做的事。

而当个体感受到危机存在时,信息性社会影响则会产生更大的作用,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只能下意识去模仿他人的行为。



但其实你所模仿的那个人会可能比你更加恐慌、不知所措。

这种下意识向外探求结果的行为模式,本质上都是缺乏对自我价值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内核不稳、心态不好。

因此,在生活中,特别是危急时刻,去信任一个你不知水平如何的陌生人,还不如信任你自己。

不要再害怕被一群错误的人谴责、孤立,跟随自己的判断和内心去前进吧。

真正可以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同样,所做的某件事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只能够由你自己去验证。

-The End - 作者-专序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