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大二院)在迈向世界一流医院的征程中,深入剖析医学发展态势,洞察自身积淀与挑战,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内核,通过系统性布局,探索出一条以解决重大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抓手、以人才战略为基石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标杆,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科研团队正在对经导管人工瓣膜系统进行功能探讨
打造临床闭环
推进科研跨越式发展
依托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脑血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10余个国家级平台,浙大二院学科实力和临床研究能力已跻身国内第一方阵。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浙大二院对“研究型医院”内涵的深刻理解——研究型医院的使命,在于将临床难题转化为科学命题,通过创新研究找到破解之道,最终将科研成果反哺临床、惠及患者。这一闭环逻辑,正是浙大二院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底层支撑。
聚焦经导管人工瓣膜置换技术和产品攻关,浙大二院心脏团队开启了自主研发之路。经过对14万病例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揭示主动脉瓣钙化和二叶瓣形成机制,创新提出“瓣环上结构”理论,实现不开刀置换瓣膜。团队又自主研发系列心脏瓣膜产品及精准介入方案,显著降低并发症与医疗成本。近年来,浙大二院经医工结合自主研发的DragonFlyTM经导管二尖瓣夹闭系统已在欧洲完成多例确证性临床入组,成为国产器械进军国际的标志性突破。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创新模式,正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最佳注脚。通过解决临床痛点,浙大二院还在白内障防治、肝癌精准诊疗、脑机接口、疑难风湿免疫性疾病防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如发现Lanosterol可有效逆转晶状体蛋白异常聚集,成功合成白内障防治药物新分子实体,首次体外成功构建人类晶状体,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通过基于人工智能和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开发了多模态立体肝癌影像诊断技术,为肝癌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基于脑机接口的主动康复技术,建立了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重建系统,完成3次迭代,首次实现汉字书写脑机接口……
三位一体协同
让“点子”成为“产品”
浙大二院通过基金文化培育、临床研究体系重构、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三大维度,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医院发展模式。
基金文化——科研创新的“培养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被医院看作“启蒙基金”,是大部分青年医师成功申请的第一个国家级项目资助;也被看作“催化基金”,是临床与基础的黏合剂,是助力人才成长的催化剂。
10余年来,浙大二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抓手,逐步构建起系统的基金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了鲜明的“浙二经验”。在基金管理体系化与精细化方面,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实现了从“文件转发者”到科研服务“店小二”的转变,形成从立项动员到标书撰写、从课题申报到结题验收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建立了对重大项目深度参与、做好项目细分和重点关注、专人定期跟进以及提供定制服务等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除基础研究平台和小动物、大动物研究平台外,浙大二院还搭建了生物样本库、临床大数据与统计中心、生物治疗中心等共同构成的临床研究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全链条平台体系支撑。
近3年,浙大二院新增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5人;核心研发团队中逾80%的技术骨干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临床研究——诊疗革命的驱动力。临床研究是人类驱动力最强的研究,是医院培养卓越医生人才的必然途径。在浙大二院的创新图谱中,临床研究始终占据核心位置。
为提升临床研究质量,浙大二院开展多方面举措。在人才培养方面,定制系统临床研究方法论专项培训,设立“主任班”“百人团”“学位班”,派遣百余名骨干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麻省总医院、澳大利亚悉尼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进行深度学习。在平台建设上,浙大二院重构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体系、“举院创新”服务保障体系以及交叉融合学术发展体系。在资金支持方面,浙大二院设立“RCT专项基金”,支持开展随机对照试验。
浙大二院的临床研究项目多由临床医生自发提出,聚焦真实诊疗场景中的困难。例如,面对我国每年超过百万例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需求,浙大二院心脏团队聚焦“如何减少不必要支架植入”这一世界性难题,牵头开展FLAVOUR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首次证实功能学指导可减少21%的不必要支架植入,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将手术量降低34.7%,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期,FLAVOURII研究成果入选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2025年最新突破性临床试验(LBCT),有望重塑全球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实践格局。
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最后一公里”。浙大二院推动从“点子”到“产品”的系统转化,让医学创新的价值指数级放大。浙大二院围绕重大疾病诊治,从预警预测到术式创新再到器械药物研发等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形成独特的“创新中心”范式,致力于“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难题”。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医疗组团队研发的无辐射脊柱手术导航系统,正是源于一个特殊病例的启发——一位怀孕3个月的腰椎肿瘤患者既渴望保住胎儿,又急需手术治疗。多学科团队创新性地将超声引导技术引入脊柱手术,最终实现“零辐射”精准切除肿瘤。经过不断求索,团队成功研发了基于自动化超声扫查成像的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系统,在临床治疗中成效显著,并衍生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导航设备。
浙大二院在与各方合作中建立了多种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举办创新项目推介会和成果展示会,提升医院科研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确保高质量专利的快速授权;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十字人才观
提升“第一资源”竞争力
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在于人才。浙大二院提出“十字人才观”——“选、引、育、用、成、推、尊、厚、颂、留”,打造多元化的“引、育、用、选、成、推”一体联动的服务链,营造“尊、厚、颂、留”良性循环的生态圈,把人才工作放在发展最核心的位置,有组织地打造建设研究型医院的“三支队伍”,不断提升“第一资源”的竞争力。
一是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责任。浙大二院统筹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作用;积极调动科室作为人才培养使用第一阵地的主观能动性,把人才培养与使用明确纳入科室主任的考核内容。
二是健全“五湖四海、各有所专”的成长体系。浙大二院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划分各类人员成才赛道,完善培育方案、支持体系和考核指标,搭建各类人才成长舞台,完善人才分类分层评价管理机制。浙大二院尤其重视“后继有人”系列工作,包括海内外顶尖医疗机构学习体系、院内外博士后培训体系,给经费、给时间、给资源有组织地培养。
三是打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平台体系。让人才在医院重点任务中、在攻坚克难任务中、在牵头挑担中、在绿水青山间培养锻炼;让热爱临床者有手术台、热爱教学者有讲台、热爱研究者有实验台、热爱管理者有管理平台。
四是涵养“严管厚爱、包容和谐”的生态体系。浙大二院做实培训体系,开展使命引领下的系统培训;做优服务体系,人人争做人才成长路上的贴心人、摆渡者;健全保障体系,从人文关爱、组织关怀等方面,写好“情感留人”大文章,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氛围。
从钱塘江畔的区域性医院,到跻身世界第一梯队的研究型医院,浙大二院的跨越式发展揭示出医学创新的深层规律:唯有将临床需求作为创新原点,构建“人才—科研—转化”的良性生态,才能真正实现医疗技术的迭代升级。
文/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编辑:王祎然
审核:陈飞